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失音嗽
病證名,指咳嗽時伴隨聲音嘶啞或失聲之症,屬中醫咳嗽範疇。見載於《不居集·卷十五》。此症多因外感或內傷導致肺氣失宣、喉門不利,或因久咳耗傷肺陰,咽喉失潤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熱嗽延久:風熱犯肺或肺熱壅盛,灼傷津液,咽喉乾燥,聲門開合失司。
- 冷熱嗽後遺:寒熱錯雜之邪久滯肺系,氣機鬱閉,痰凝聲戶。
- 肺陰虧虛:久咳傷陰,虛火上炎,喉失濡養而音啞。
辨證論治
- 熱嗽失音:症見咽痛、痰黃稠、口渴,宜清肺瀉熱,佐以利咽開音。若過服寒涼而聲啞不愈,可佐辛溫透散之法,如以生薑汁調消風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少量服用,以宣通鬱閉。
- 冷熱嗽後失音:痰白或黃白相兼,喉癢氣逆,宜調和寒熱,方用橄欖丸(《醫宗金鑒》)含化,或潤肺丸(《證治準繩》)滋陰化痰。
- 陰虛失音:乾咳少痰、舌紅少津,宜養陰潤肺,選清音丸(《醫學心悟》)加減,或合百合固金湯滋腎清肺。
相關方藥
- 橄欖丸:青橄欖、硼砂、冰片等,清熱生津,利咽開音。
- 潤肺丸:天冬、麥冬、生地黃,潤燥化痰。
- 消風散:荊芥、防風、蟬蛻,疏風透邪,宜於寒涼過劑之鬱閉。
此症與「暴瘖」(急性失音)有別,後者多屬外感風寒或風熱驟閉,治宜宣散;而失音嗽以咳嗽日久傷陰或痰熱鬱結為本,需標本兼顧。古籍中亦載針灸取廉泉、天突等穴通調氣機,輔助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