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枕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失枕手法
失枕手法為中醫理筋手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因睡眠姿勢不當或頸部受寒所致之「落枕」,即頸項部肌肉拘急疼痛、活動受限之症。此手法結合穴位點按、經筋按摩及關節調整,以鬆解局部氣血瘀滯,舒筋活絡,恢復頸部活動功能。
操作步驟
- 穴位點按與按摩
患者正坐,術者立於其後,一手扶穩頭頂,另一手以拇指、中指依次點按 天柱(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項後髮際斜方肌外緣)、風池(足少陽膽經,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凹陷處)、風府(督脈,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)等穴,每穴按壓3至5次,以得氣為度。繼而沿穴位分佈區域,自上而下推揉頸後肌肉,反覆數遍,以鬆解局部經筋。 - 拿捏與提彈經筋
以拿法、捏法施於頸後 斜方肌、胸鎖乳突肌 及肩背部 肩井穴(足少陽膽經,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)周圍肌腱,重點針對僵硬結節處。隨後以提彈法快速撥動肌腱,刺激氣血流通,緩解肌肉痙攣。 - 關節搖晃與旋轉
術者雙手拇指抵住患者枕骨下緣(近 寰枕關節 處),餘指托住下頜,前臂下壓其雙肩以固定。先緩慢搖晃頭部,配合輕度上提,使頸椎小關節鬆動;繼而向左、向右旋轉頭部,逐步增加幅度。最後一次旋轉時,稍加巧勁,常可聞及「喀嗒」聲,此為關節復位之徵象,但不可強求響聲。 - 收勢調整
一手托枕後,一手扶下頜,輕緩牽引頸部,並作前屈、側屈動作,以協調頸椎排列,結束手法。
中醫理論基礎
失枕多因風寒侵襲頸項,或長期勞損致經脈受阻,氣血不暢,屬「筋傷」範疇。手法中點按 膀胱經、膽經 穴位,可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痛;拿捏斜方肌等處則能鬆解「筋結」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」之旨。關節旋轉手法則針對「骨錯縫」之病機,通過調整頸椎微小錯位,恢復「骨正筋柔」之態。
此手法強調「柔中帶剛」,需依患者體質與症狀輕重調節力度,以達到「疏通經絡、滑利關節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