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志

病名,指因情志抑鬱所致之神志失常病症。此證多由所求不遂、長期憂思懊惱,或過誤自責、悔恨交加,致使心神失養,氣機鬱滯,終致精神恍惚、言行異常。

病因病機
失志之病,根源於情志內傷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。」若長期志願不遂,或遭遇重大挫折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上擾心神;或思慮過度,暗耗心血,心脾兩虛,神失所養。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肝、脾三臟,與氣血失和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獨語書空、嗟嘆不已,狀若有所失,或神情呆滯、反應遲鈍,甚則舉止怪異。伴有胸悶脅脹、食欲不振、失眠多夢等症。脈象多弦細或沉澀,舌質淡紅或暗,苔薄白或微膩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解鬱,寧心安神

    •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主治膽鬱痰擾,症見心煩不寐、驚悸不安。方中半夏、陳皮化痰理氣,竹茹清熱除煩,枳實破氣消積,合用可疏解鬱滯,安定神志。
    •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肝氣鬱結明顯者,以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,川芎、芍藥調和氣血。
  2. 益氣養心,定志開竅

    • 定志丸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以人參、茯苓補益心脾,遠志、石菖蒲化痰開竅,適合心氣不足、精神恍惚者。
    • 辰砂妙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辰砂鎮心安神,麝香開竅醒腦,配合山藥、茯苓健脾益氣,多用於心神浮越、健忘驚悸之證。
  3. 調理氣血,平衡陰陽
    若兼見氣血兩虛,可合用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補養心脾;若痰熱內擾,則加黃連溫膽湯以清熱化痰。

相關鑑別
失志與癲證相似,然癲證多屬痰氣鬱結,病情較深,常見沉默痴呆、語無倫次;失志則以情志抑鬱為主,神識尚清,病情較輕。二者皆屬神志病範疇,但治法側重不同。

古籍記載
《證治要訣》卷九詳述:「失志者,由所求不遂,或過誤自咎,懊恨嗟嘆不已,獨語書空,若有所失。」強調其病機為情志不舒,心神失守。

失志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理論特色,治療上需注重調暢情志與藥物並施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