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施發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施發,字政卿,南宋醫家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。早年兼習舉子業與醫學,後棄科舉而專攻醫道。其學術根基深厚,博覽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並廣泛涉獵諸家方書、脈學著作,尤重臨床實效,遂成一家之言。

學術成就與著作

  1. 《察病指南》三卷
    此書為施發脈學代表作,系統性整理脈象理論,並首創「脈象圖」以直觀呈現各種脈形,如浮、沉、遲、數等。書中結合《內經》與《難經》之脈理,強調「切脈」需與望、聞、問三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證。其脈圖雖簡,卻開中醫圖示診法之先河,對後世脈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  2. 《續易簡方論》六卷(1243年)
    此書為補充校正當時盛行之王碩《易簡方》而作。施發針對原書未備之處,增補方劑適應證與禁忌,並融入個人臨床心得。書中強調「方從法立,法隨證變」,體現其重視辨證論治的思想,亦反映南宋醫家對簡便驗方的實用性追求。

學術思想特色

  • 脈診圖像化:施發將抽象脈象轉化為圖示,使學者易於領悟,此舉契合中醫「取象比類」思維,亦展現其創新精神。
  • 崇古而不泥古:雖尊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為圭臬,然其著述側重臨床驗證,如《察病指南》中剔除晦澀理論,保留「用之有驗」之內容,體現實學傾向。
  • 方劑簡化與實用化:承襲南宋「易簡」風潮,主張方藥須切合民間疾苦,故《續易簡方論》多收錄價廉效捷之方,契合當時社會需求。

歷史評價

施發之學術貢獻,在於融合理論與實踐,尤以脈學圖示化最為突出。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受其啟發。其著作不僅保存南宋醫學面貌,更為後世提供診法與方劑學之重要參考,於中醫診斷學史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