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施沛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施沛,字沛然,號笠澤居士,又號元元子,明末著名醫家,華亭(今上海市松江)人。早年為貢生,天啓初年(1621-1627年)曾任河南廉州通判,然其畢生精研醫學,尤擅傷寒辨證,與同期名醫李中梓交誼深厚,學術互有影響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- 《祖劑》四卷
此書為施沛最具代表性之著作,以張仲景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經方為綱,系統歸類宋元以降時方,體現「以類相從」的方劑學思想。書中強調「祖方」與「衍生方」之脈絡,如將仲景桂枝湯類方(如桂枝加葛根湯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等)並列分析,揭示方劑加減化裁之理,對後世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。 - 《藏府指掌圖書》與《經穴指掌圖》
此二書結合臟腑理論與經絡腧穴學,以圖文並茂方式闡釋人體生理結構及針灸治療要點。其中《經穴指掌圖》尤重實用性,標註十四經脈要害腧穴,並附針刺深淺、灸療壯數等臨床操作細節,反映明代針灸學之精要。 - 《說療》與《醫醫》
《說療》聚焦疾病治療原則,強調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;《醫醫》則針對醫者修養而作,主張「醫者必先醫己」,涵蓋醫德、醫術雙重修習,體現中醫「仁術」核心思想。 - 《雲起堂診籍》
由門人富元亮整理之醫案集,記錄施沛臨床驗案,尤以傷寒、溫病辨治為多。案中常見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理論交融運用,如以白虎湯加減治陽明經熱、以犀角地黃湯化裁療熱入營血,展現其靈活運用經方與時方之特色。
傷寒學術思想
施沛承襲仲景學說,然不拘泥古法,提出「傷寒統百病」之論,認為外感熱病辨證綱領可延伸至內傷雜病。其辨證重視舌脈合參,如《雲起堂診籍》載「舌絳脈數」斷為熱熾陰傷,主以黃連阿膠湯,體現溫病學說萌芽時期之診療思路。此外,他亦注重藥物炮製與煎服法,如強調附子「必先煎去麻」,以避其毒性,反映明代藥學之進步。
歷史地位
施沛身處明末中醫理論變革期,其學術兼融經典與創新,尤以《祖劑》對方劑分類學之貢獻,為清代《醫方集解》等著作奠定基礎。其與李中梓共倡「脾腎並重」學說,對後世溫補學派亦有啟發,堪稱銜接金元四家與清代醫學之關鍵人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