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沖疽
病名
沖疽為癰疽之一,發於臍上二寸處或腰背部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其名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,亦稱「中發疽」、「壅腎瘡」或「臍上疽」。此病多因心火熾盛,下流腎經,或氣血壅滯,毒邪凝結所致。
病因病機
沖疽之發,主要與心腎兩經相關。心火亢盛,移熱於腎,或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毒熱蘊結於肌膚,化腐成膿。若正氣不足,毒邪內陷,則病情轉重,甚則危及性命。
臨床表現
- 順證:初起局部高腫焮痛,皮色紅赤,膿成後潰破迅速,膿液黃稠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
- 逆證:若潰遲膿稀,瘡色晦暗,久不收口,並見神疲乏力、脈虛弱等氣血虧虛之證,甚則出現「七惡」之候(如神昏譫語、氣息微弱等),屬病情危重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初起實熱證,方選《仙方活命飲》加減,以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清熱活血。
- 托里透膿:若膿成未潰,可選《透膿散》助其外泄。
- 補益氣血:逆證或潰後久不斂口者,宜用《托里消毒散》或《十全大補湯》扶正祛邪。
相關記載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提及:「沖疽者,生於腰腎也,發背骨作瘡腫。」又名「對臍」或「歷腎」,其病位與臍疽相近,然病因有異,治法可參照「外癰」條。
鑒別診斷
- 腹皮癰:泛指腹部癰腫,範圍較廣,而沖疽特指臍上二寸之癰。
- 流註:多為深部膿腫,遷延走竄,與沖疽之局部病位有別。
沖疽之辨治,需依膿成未潰、正虛邪實等不同階段靈活用藥,並結合經絡氣血理論調理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