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痹
病名
- 痹病之一種
- 經典論述:
《內經》稱之為「著痹」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」另名「肌痹」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載:「濕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緩弱,皮膚不仁……」《症因脈治》卷三詳述:「濕痹之證,或一處麻痹不仁,或四肢手足不舉,或半身不能轉側,或濕變為熱,熱變為燥,收引拘攣作痛,蜷縮難伸,名曰著痹。」 - 病因病機:
濕痹成因多端,或久居濕地,濕邪外襲;或冒雨涉水,濕留肌腠,內傳經絡;或逢濕盛之季,起居失調,濕邪內蘊。濕性黏滯,易阻氣機,故病勢纏綿,肢體困重。 - 證候特點:
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重著、固定不移,伴肢體麻木、皮膚不仁,甚則活動受限。濕鬱化熱可見局部腫脹熱痛;寒濕偏重則痛處冷感,遇寒加劇。 - 脈象與鑑別:
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提及:「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沈細者,此名濕痹。」此說與後世所論濕痹略有差異,後者更強調濕邪留滯經絡之象。 - 治法方藥:
- 發汗祛濕:羌活除濕湯。
- 胸悶濕阻:茯苓湯。
- 風濕相搏:蒼防二妙湯。
- 寒濕凝滯:術附湯。
- 濕熱蘊結:蒼柏二妙丸。
另可選除濕蠲痹湯,或蒼術薏苡湯加減(去桂心、麻黃,佐白術、豬苓、澤瀉)。
- 經典論述:
-
腳氣病之別稱
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將腳氣病中「疼痛不仁」者歸為濕痹,屬濕邪下注所致,治法參見腳氣條。
相關條目
痹證、著痹、腳氣。
中醫機理延伸
濕痹與三焦氣化失司密切相關,脾虛濕盛為內因,外濕引動為誘因。治療除祛濕通絡外,需兼顧健脾運濕,如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治濕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」。濕痹日久可累及肝腎,致筋骨失養,臨證需辨標本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