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痹,病名。

1.痹病中的一種。《內經》名之曰著痹(《素問.痹論》:「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」又名肌痹。《證治準繩.雜病》:「濕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緩弱,皮膚不仁,……」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「濕痹之證,或一處麻痹不仁,或四肢手足不舉,或半身不能轉側,或濕變為熱,熱變為燥,收引拘攣作痛,蜷縮難伸,名曰著痹,此濕痹之證也。濕痹之因,或身居卑濕,濕氣襲人;或沖風冒雨,濕留肌肉,內傳經脈,或雨濕之年,起居不慎。」《金匱要略.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則謂:「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細者,此名濕痹。」與後世所論濕痹,證候有所不同。秦景明《症因脈治》提出濕痹之治,「發汗,羌活除濕湯;胸滿悶,茯苓湯;風濕,蒼防二妙湯;寒濕,術附湯;濕熱,蒼柏二妙丸。」或用除濕蠲痹湯,或用蒼術薏苡湯去桂心、麻黃;加白術、豬苓、澤瀉。參見痹證、著痹等條。

2.屬腳氣病之一。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將腳氣之疼痛不仁者,稱之為濕痹。參見腳氣條。

濕痹的症狀:

1.關節疼痛,四肢麻木,肌肉不仁。 2.發熱,汗多,胸悶。 3.濕疹,皮膚瘙癢。 4.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 5.疲勞,乏力。 6.尿頻,尿急。 7.腰酸背痛。 8.頭痛,頭暈。 9.失眠,多夢。 10.耳鳴,耳聾。 11.視力模糊。 12.口乾舌燥。 13.便秘。 14.腹脹。 15.月經不調。 16.不孕不育。 17.流產。 18.早產。 19.胎死腹中。 20.死胎。

濕痹的治療方法:

1.中醫治療。中醫認為,濕痹是由於濕邪侵襲人體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塞,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因此,治療濕痹,主要以祛濕、通絡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澤瀉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威靈仙、桑枝、桑寄生、地龍、牛膝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等。 2.西醫治療。西醫認為,濕痹是由於風濕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引起的。因此,治療濕痹,主要以消炎、止痛、抗風濕為主。常用的西藥有阿司匹林、吲哚美辛、布洛芬、塞來昔布、甲氨蝶呤、硫酸氨基葡萄糖等。 3.手術治療。對於嚴重的濕痹,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受損的關節或組織,以緩解疼痛和改善功能。

濕痹的預防方法:

1.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 2.避免受涼。 3.注意飲食,避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 4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 5.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