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喘
病名
濕喘為喘病之一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一》,其病因與濕邪蘊肺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提及「水氣之客」所致之喘,即指此類因水濕之邪侵擾肺臟而引發的喘證。
病因病機
濕喘的成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- 外受水濕:如久居濕地、淋雨涉水,濕邪由外侵襲肌表,內傳於肺,阻遏肺氣宣降。
- 濕氣內蒸: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上漬於肺,或三焦氣化不利,濕濁壅滯,肺氣上逆而喘。
濕性黏滯,易阻氣機,肺主宣發肅降,若為濕邪所困,則氣道壅塞,呼吸不利,發為喘促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:氣逆喘促,胸悶腹脹,呼吸聲重濁。
- 重症可見:喘甚氣急,張口抬肩,甚則面青唇紫。
- 兼症:或伴痰多黏膩、身重困倦、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滑或滑數。
證型辨治
-
濕阻肺氣證
- 特點:喘促胸悶,痰白量多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治法:宣肺化濕,降氣平喘。
- 方藥:滲濕湯(《證治準繩》)加減,常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等燥濕理氣;喘甚加杏仁、蘇子以降氣。
-
肺經濕熱證
- 特點:喘咳氣粗,痰黃黏稠,胸腹痞滿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瀉肺平喘。
- 方藥:平氣散(《聖濟總錄》)或黃芩滑石湯加減,選用黃芩、滑石、半夏等清熱祛濕;若痰熱壅盛,可佐葶藶子、桑白皮瀉肺逐痰。
-
寒濕客肺證
- 特點:喘促遇寒加重,痰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。
- 治法:溫肺散寒,化濕定喘。
- 方藥:射乾麻黃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以射乾、麻黃宣肺散寒,細辛、生薑溫化寒濕。
相關鑑別
濕喘需與其他喘證區分:
- 痰喘:以痰鳴漉漉為主,濕喘則兼身重、苔膩等濕象。
- 水飲射肺:多見咳喘倚息、不得平臥,與濕喘之胸腹痞脹有別。
濕喘的治療核心在於「祛濕利氣」,濕去則肺氣自降,喘逆自平。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靈活運用化濕、燥濕、利濕等法,兼顧調理脾胃,以絕濕痰之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