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疸
病證名,屬黃疸二十八候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此證為濕邪偏重於熱所致之黃疸,亦稱「濕黃」。其病機多因脾胃蘊熱,與濕氣相搏,濕濁內蘊,阻遏氣機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病因病機
濕疸之成,主因濕熱內蘊,然濕重於熱。濕性黏滯,易困脾陽,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,濕濁與熱相合,鬱蒸於內,熏灼肝膽,膽汁外溢而見黃疸。其黃色多偏晦暗,與陽黃之鮮明有別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面目及肌膚發黃,色澤晦滯。
- 兼症:身體困重疼痛、四肢沈重、小便不利、口乾不欲飲,或兼有發熱。
- 濕鬱氣滯者,可見少腹痞滿疼痛;若濕熱瘀結,則壯熱煩悶,甚則瘀血內阻。
治法與方藥
濕疸治療以化濕利水、清熱退黃為主,兼顧調理脾胃氣機。臨證需辨濕熱偏盛及兼夾證候,選方用藥如下:
-
濕重於熱
- 茵陳五苓散:適用於濕邪偏盛,小便不利,身重懶言者。
- 茯苓滲濕湯:健脾利濕,退黃效果顯著。
-
濕熱並重
- 大茵陳湯:治四肢沈重、口渴不欲飲之濕疸。
- 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:濕疸兼實熱內盛者宜之。
-
兼夾證候
- 少腹逐瘀湯加減:若濕疸壯熱,少腹痞滿疼痛,瘀血內阻者,當活血化瘀。
- 小柴胡加梔子湯:往來寒熱者,和解少陽兼清熱退黃。
- 小建中湯:脾胃虛弱,無實熱者,溫中補虛。
- 小柴胡湯:腹痛嘔逆,少陽樞機不利者。
-
濕邪在表
-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:兼表證者,發汗解表,清利濕熱。
鑒別要點
濕疸與其他黃疸之別,在於濕邪偏盛,黃色晦暗,且多伴身重、口黏、納呆等濕困之象。若熱象明顯,黃色鮮亮,則屬陽黃範疇;若寒濕為患,色如煙熏,則為陰黃。
濕疸之治,重在分消濕熱,調暢氣機,臨床需結合脈證,靈活施治。相關證治可參見黃疸、濕黃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