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疸

濕疸是一種病證名稱,屬於黃疸的其中一種表現。據《諸病源候論.黃病諸候》記載,濕疸即是濕氣與體內的熱氣相結合而引起的黃疸,又稱為濕黃。《萬病回春》卷二記載:「患有濕疸的病人,形成是由於脾胃有熱,與濕氣相抗爭,所以會出現身體痛苦、面目發黃、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」濕疸的黃色通常偏暗且可出現發熱和四肢沉重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以化濕利水、消黃為主,常用的方劑有茵陳五苓散、茯苓滲濕湯等。

根據不同的症狀,濕疸的治療方案有所不同:

  • 濕疸伴有壯熱、少腹痞滿、疼痛以及內有瘀血的情況,可使用下血法,適宜使用少腹逐瘀湯。
  • 濕疸伴有四肢沉重且似乎渴但不願意喝水的情況,適合使用大茵陳湯。
  • 濕疸伴有實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。
  • 如果沒有實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。
  • 如果伴有往來寒熱症狀並且腹痛嘔吐,則可使用小柴胡加梔子湯。
  • 如果濕邪在表,也可以結合發汗法來治療,常用的方劑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茵陳五苓散等。

濕疸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•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,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。
  •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 如果出現濕疸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