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赤

病證名,指鼻準(鼻頭)呈現紅赤之色,且經久不癒之症。首見於元代朱震亨所著《平治會萃》卷三,亦稱「酒齄鼻」,或作「酒渣鼻」、「酒皶鼻」。此症以鼻部皮膚潮紅、毛細血管擴張、丘疹或膿皰為主要表現,嚴重者鼻部組織增生,形成鼻贅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鼻赤多與肺、胃、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病機如下:

  1. 肺胃熱盛

    • 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或嗜酒無度,導致脾胃濕熱內生,上熏肺竅。
    • 肺開竅於鼻,肺經蘊熱,循經上蒸,灼傷鼻部血絡,故見鼻準紅赤。
  2. 氣滯血瘀

    • 病程日久,熱邪久鬱,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血瘀凝滯於鼻部。
    • 表現為鼻部皮膚暗紅、毛細血管擴張明顯,甚則鼻頭肥厚增生。
  3. 寒凝血瘀

    • 少數患者因外感寒邪,或體質陽虛,寒凝脈絡,氣血不暢,亦可見鼻部暗赤。

臨床表現分型

根據病程與症狀輕重,可分為三型:

  1. 肺胃熱盛型
    • 鼻頭潮紅,表面油亮,伴見丘疹、膿皰,口乾舌燥,舌紅苔黃。
  2. 血熱瘀滯型
    • 鼻部暗紅,毛細血管擴張明顯,皮膚增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3. 寒凝血瘀型
    • 鼻部暗赤,遇冷加重,伴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平治會萃》外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描述:「酒齄鼻者,先由肺經血熱內蒸,次遇風寒外束,血瘀凝滯而成。」指出外邪與內熱交互為病之機轉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胃火熏肺」,並提出調理脾胃為治療關鍵。

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酒齄鼻:鼻赤之別稱,強調與飲酒、飲食熱毒之關聯。
  • 鼻準紅赤:專指鼻頭部位之紅赤症狀,屬局部辨證要點。
  • 赤鼻:民間俗稱,泛指鼻部發紅之症,涵蓋範圍較廣。

此症與西醫「玫瑰痤瘡」(Rosacea)之鼻部表現相似,但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臟腑氣血失衡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