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癲,乃五癲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機主要因濕邪上犯清陽,或熱沐頭後水濕內結,鬱遏腦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濕癲之發,多因外感濕邪,或內生水濕,上蒙清竅。巢氏指出「坐熱沐頭,濕結腦,腦汗止得之」,意指沐浴後頭部水濕未乾,濕氣內侵,與陽氣相搏,鬱滯腦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濕癲。此外,脾虛濕盛、痰濕內蘊者,亦易受外濕引動,使濕濁上擾神明。
臨床表現
濕癲主要症狀為「眉頭痛,身重」。眉頭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濕邪困阻經氣,故見眉頭疼痛;濕性重濁,客於肌表,則周身困重。若濕鬱化熱,可兼見頭脹、煩悶、嘔惡等症;若痰濕蒙蔽清竅,則或見神情呆滯、言語不利等神志異常之象。
辨證論治
濕癲屬濕邪為患,治當以化濕通絡為主。若偏寒濕,可用羌活勝濕湯加減,以祛風除濕;若濕鬱化熱,宜黃連溫膽湯合藿香正氣散,清熱化濕、和中醒脾;若痰濕壅盛,則以導痰湯為主,豁痰開竅。針灸可取百會、太陽、風池等穴,以疏通經氣、醒腦開竅。
濕癲與其他癲證(如風癲、驚癲等)有別,其特點在於濕邪致病,故治療時需注重健脾祛濕,使濕去則神安。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後世亦將濕癲歸入「頭風」「濕溫」等範疇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