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毒

濕毒為中醫術語,指一種由濕邪蘊結日久,化熱釀毒所形成的病理產物,其性質慓悍暴烈,致病具有纏綿難愈、易侵襲下焦等特點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及:「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」,說明濕毒的形成與地理環境、氣候條件密切相關,尤其在濕熱交蒸之地更易滋生。

濕毒的成因

  1. 外感濕邪: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或感受霧露、雨淋等外濕,濕邪鬱久化熱,熱極成毒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黏膩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,濕濁內停,鬱而化毒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氣結或肝鬱化火,阻礙氣機,使濕熱壅滯,釀生濕毒。
  4. 體質偏頗:素體脾虛濕盛或陽熱內蘊者,濕邪更易與熱相搏,結為濕毒。

濕毒的致病特點

  • 黏滯重濁:濕毒致病多表現為分泌物穢濁黏膩,如黃稠痰液、穢臭帶下、瘡瘍膿液等。
  • 易襲陰位:濕性趨下,故濕毒常引發下肢水腫、濕疹、足癬,或婦科帶下、陰瘡等病症。
  • 纏綿難解:濕毒膠結,病程多遷延反覆,如濕熱痢疾、慢性皮膚潰瘍等。

濕毒的臨床表現

  • 皮膚病症:濕疹、瘡瘍、癤腫,局部紅腫熱痛,滲出黃濁液體。
  • 下焦病症:小便赤澀、淋濁,婦女帶下黃臭,男子陰囊潮濕瘙癢。
  • 脾胃病症:脘腹痞滿、口苦黏膩、大便溏滯不爽,舌苔黃膩。

濕毒的中醫辨治

中醫治療濕毒以「清熱解毒、化濕祛濁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龍膽瀉肝湯:清瀉肝膽濕熱,適用於濕毒下注之陰癢帶下。
  • 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:清利下焦濕熱,治下肢濕毒腫痛。
  • 黃連解毒湯:瀉火解毒,針對濕毒熾盛之瘡瘍腫毒。

濕毒為病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位深淺,靈活運用芳香化濕、苦寒燥濕、淡滲利濕等法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