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濕毒瘡,中醫病名。瘡瘍發於下肢而黃水淋漓之病證。出《外科啟玄》卷八。亦名下注瘡。其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鬱結蘊滯所致。以發於小腿足踝等為多見。急性者症見初起患部皮膚潮紅,繼起丘疹、水泡,搔癢,破後黃水淋漓,浸淫成片,常對稱發生,屬濕熱偏重型;而慢性者則多伴有血虛,症見皮膚肥厚粗糙,脫屑,搔癢無度,病程遷延,屬血虛風燥型。治宜審因辨證。屬急性者宜清熱利濕,可內服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,外用黃柏或野菊、蒲公英煎湯等待冷濕敷,滲水減少後用三黃洗劑或青黛散敷貼。屬慢性則養血祛風,可內服當歸飲子或除濕胃苓湯,外用青黛膏加銅綠外搽;亦可用苦參湯藥浴。相當於下肢濕疹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八:“濕毒瘡,發於下肢,黃水淋漓,浸淫成片,常對稱發生,屬濕熱偏重型;而慢性者則多伴有血虛,症見皮膚肥厚粗糙,脫屑,搔癢無度,病程遷延,屬血虛風燥型。”
濕毒瘡的治療,急性者宜清熱利濕,可內服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,外用黃柏或野菊、蒲公英煎湯等待冷濕敷,滲水減少後用三黃洗劑或青黛散敷貼。屬慢性則養血祛風,可內服當歸飲子或除濕胃苓湯,外用青黛膏加銅綠外搽;亦可用苦參湯藥浴。
濕毒瘡的預防,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不喝酒,不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注意休息,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如果發現患有濕毒瘡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