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毒瘡

濕毒瘡,又稱下注瘡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明代申斗垣所著《外科啓玄》卷八。此病多發於下肢,以皮膚黃水淋灕為主要特徵,其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法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有著系統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濕毒瘡之形成,主要由於風、濕、熱三邪客於肌膚,鬱結蘊滯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內停;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均可導致濕熱蘊結;腎主水液代謝,腎氣不足則水濕下注。三焦氣化不利,濕熱毒邪鬱於肌膚腠理之間,發而為瘡。

臨床表現

急性濕毒瘡(濕熱偏重型)

  • 初起患部皮膚潮紅,焮熱腫脹
  • 繼而出現丘疹、水泡,搔癢劇烈
  • 水泡破潰後黃水淋灕,浸淫成片
  • 常對稱發生於小腿、足踝等處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

慢性濕毒瘡(血虛風燥型)

  • 皮膚肥厚粗糙,呈苔蘚樣變
  • 表面覆有鱗屑,搔癢無度
  • 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
  • 可伴有面色無華、唇甲色淡等血虛見症
  • 舌淡紅,苔薄白,脈細弦

辨證論治

濕熱蘊結證

治則: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:

  • 內服: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
  • 外用:初期可用黃柏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煎湯冷濕敷;滲水減少後改用三黃洗劑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)或青黛散外敷

血虛風燥證

治則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 方藥:

  • 內服: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或除濕胃苓湯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
  • 外用:青黛膏加銅綠外搽;或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白鮮皮等)藥浴

相關病機探討

從經絡角度論,濕毒瘡多發於足三陰經所過之處,尤以脾經、肝經為甚。脾經濕熱下注,肝經鬱火外發,均可導致下肢瘡瘍。從臟腑論,此病與脾、肝、腎三臟關係密切,脾虛濕盛為本,肝鬱化火為標,腎虛水泛為變。

在治療上,除上述方藥外,尚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足三里、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以健脾化濕;取太衝、行間等穴以疏肝瀉火。對於頑固性濕毒瘡,可考慮加入蟲類藥如烏梢蛇、全蠍等以增強祛風通絡之效。

濕毒瘡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下肢濕疹,但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治法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