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毒腳氣

濕毒腳氣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,屬濕腳氣之證型。其病機多因外感濕邪,或內傷脾土,致水濕運化失常,濕濁下注,鬱久化熱,濕熱蘊結於足部經絡而成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足部腫滿:濕性重濁,下趨足脛,故見足脛浮腫,按之凹陷。
  • 小便不利:濕邪內阻,膀胱氣化失司,故小便短赤或澀滯不暢。
  • 局部症狀:或見足部皮膚濕疹、糜爛,甚則潰瘍流黃水,伴瘙癢灼痛。
  • 全身表現:濕熱內蘊,可兼見身重困倦、胸悶納呆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邪:久居濕地,或涉水淋雨,濕邪侵襲皮肉筋脈,鬱而化熱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流注下焦。
  3. 正氣不足:素體脾虛,水濕不化,或腎陽虧虛,氣化無力,致濕濁停聚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清熱利濕:方選《萆薢滲濕湯》或《二妙散》加減,以黃柏、蒼朮、萆薢等清熱燥濕。
  • 健脾化濕:若脾虛濕盛,可合《五苓散》或《參苓白朮散》,佐以茯苓、白朮等健脾滲濕。
  • 通絡解毒:濕熱久蘊成毒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、土茯苓等解毒通絡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水腫:多屬肺脾腎三焦氣化失調,腫勢遍及全身,與濕毒腳氣之局部腫滿有別。
  • 風濕腳氣:以關節疼痛、遊走不定為特徵,濕毒腳氣則以濕熱下注為主。

濕毒腳氣之辨證,需詳察濕熱偏盛與臟腑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張景岳等,對此證之理法方藥亦多有發揮,臨床須結合脈證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