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下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毒下血

病證名,首載於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十一。此證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,損傷脈絡,導致血溢脈外而下行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毒鬱久化熱,熱傷血絡,迫血妄行,故見便血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便血色澤紫黑,或如赤豆汁,此乃濕熱與瘀血相搏之象。
  • 患者面色萎黃,乃脾失健運、氣血生化不足所致。
  • 食慾減退,胸腹脹滿痞悶,反映濕阻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。
  • 小便不利,為濕邪內停、膀胱氣化失司之徵。
  • 部分患者下血呈散漫狀,腰部沈重,腹中不痛,此屬濕性黏滯、纏綿難愈之特點。
  • 若病兼陽明(胃與大腸)、少陽(膽與三焦)經脈,可伴見口苦、脅脹等少陽樞機不利之症。

病因病機
濕毒下血多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內濕,濕鬱化熱,蘊結腸道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熱性炎上迫血,兩者相合,損傷腸絡,血不循經,遂成此證。

治法
以「化濕解毒、和血止血」為大法,兼調氣機。

  1. 當歸和血散:當歸養血和血,配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適用於濕熱並重之證。
  2. 槐花散:槐花清熱涼血,側柏葉、荊芥穗止血,枳殼行氣,共奏清腸止血之效。
  3. 升麻去濕和血湯:升麻升清解毒,白朮健脾燥濕,當歸、生地養血和血,適用於脾虛濕盛兼血熱者。
  4. 駐車丸加減:黃連、阿膠清熱滋陰,加槐花、地榆增強涼血止血之力,適用於陰傷濕滯之證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與「腸風下血」相區別:腸風多見便血鮮紅、噴射狀,屬風熱傷絡,病位偏淺。
  • 與「臟毒下血」相區別:臟毒便血晦暗、黏稠腥臭,乃熱毒壅盛,病位較深。

濕毒下血屬中醫「便血」範疇,臨床須辨濕、熱、瘀之輕重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