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化

濕化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載:「太陰司天為濕化。」此論述揭示了自然界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、病理之密切關聯。

運氣學說中的濕化

運氣學說以「五運六氣」為核心,探討天時氣候對人體之影響。太陰屬土,主濕,當太陰司天時,天地之氣以濕為主要特徵,此即「濕化」。濕化之年,氣候多見潮濕、雨水充沛,易影響人體脾胃功能,因脾屬土,與濕相應,故濕盛則易困脾,導致運化失常。

濕化與人體之關係

  1. 生理層面
    濕為自然界六氣之一,適度之濕能滋養萬物,但過則為害。人體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氣平和,則脾胃功能健旺;若濕化過度,則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
  2. 病理層面

    • 外濕:因濕化之年,外界濕邪盛行,易侵襲人體,導致頭身困重、關節痠痛等症。
    • 內濕:脾虛失運,水濕內生,可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等。

濕化之臨床表現

濕邪為病,其性黏滯重濁,致病多見纏綿難癒。常見證候如下:

  • 濕阻中焦:胸悶脘痞、口黏納呆。
  • 濕泛肌表:肢體浮腫、皮膚濕疹。
  • 濕濁下注:婦人帶下、小便混濁。

濕化與治療原則

治濕之法,當以「健脾化濕」為本,佐以宣肺、利水、溫陽等法,隨證施治。常用方劑如平胃散五苓散等,皆以調理脾胃、祛除濕邪為要。

濕化之論,不僅闡明自然界氣候規律,亦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