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黃

病證名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濕疸,屬黃疸病證之一,主因濕邪偏盛,兼夾熱邪,然濕重於熱所致。其特徵為身目發黃,然色澤晦暗,與陽黃之鮮明如橘色有別,且多伴隨大便溏軟或濡瀉,此乃濕性黏滯、困阻脾胃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濕黃之形成,多因外感濕邪,或內傷飲食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熏蒸肝胆,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。濕性重濁黏膩,故黃色晦暗;濕邪下趨,則大便溏利;若濕阻氣機,可兼見脘腹痞滿、身重倦怠等症。

鑑別診斷

  1. 與陽黃之別:陽黃熱重於濕,色澤鮮明如橘,伴口渴、便秘、小便短赤;濕黃則色晦暗,便溏,口黏不渴。
  2. 與濕病之別:濕病多屬表證,以周身困重、關節疼痛為主,未必發黃;濕黃屬裏證,以黃疸為主要表現,且身不痛。

治法
濕黃治療當以利濕化濁為主,佐以清熱。常用方劑如茵陳五苓散(《金匱要略》),合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濕之品;若兼脾虛氣弱,可佐四君子湯健脾化濕;若濕鬱化熱明顯,可加梔子、黃柏以清泄濕熱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學入門·卷五》明確指出:「濕黃濕勝,色黃而晦,大便潤利。」強調濕邪為患之特徵,並區分濕病與黃病之表裏差異。此說承襲《內經》「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」之旨,後世醫家多據此辨治。

濕黃之證,關鍵在於辨明濕熱孰輕孰重,用藥需防過寒傷陽,亦忌過燥助熱,當以宣暢氣機、分消濕濁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