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火三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火三消
濕火三消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其病因多由濕熱久鬱化火,火邪耗傷陰津,使體內津液轉為燥熱,進而引發上、中、下三焦消渴之證。此證與一般消渴不同,特點在於濕熱與火邪相兼為患,臨床表現除典型消渴症狀外,多伴隨濕邪停滯之象,如身腫、面黃、尿濁等。
證型與治法
-
濕火上灼,肺燥上消
- 主證:煩渴引飲,咳嗽氣逆,面部浮腫,舌紅苔黃膩,寸脈數大。
- 病機:濕熱鬱久化火,上灼肺津,肺失宣降,水液不布,故見渴飲無度;濕濁上泛,則面腫咳嗽。
- 治法:清肺瀉火,化濕生津。
- 方藥:清肺飲(黃芩、梔子、桑白皮、麥冬等),佐以淡滲利濕之品如茯苓、澤瀉。
-
濕火蘊胃,中焦消穀
- 主證:多食易飢,肌肉消瘦卻反見身腫,面色萎黃,脘悶苔膩,關脈數大。
- 病機:濕火鬱於中焦,胃火熾盛則消穀善飢;濕困脾土,運化失司,水穀精微反化為濕濁,故雖多食而形腫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健脾祛濕。
- 方藥:加味清胃湯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,可酌加蒼朮、陳皮以醒脾化濕。
-
濕火下注,腎膀胱失司
- 主證:小便頻數,尿濁如膏或米泔,味甜,腰膝酸軟,尺脈數大。
- 病機:濕火下迫小腸與膀胱,氣化不利,津液下泄,故尿頻濁膩;火灼腎陰,則尿味甘甜。
- 治法:清利濕火,固腎止消。
- 方藥:導赤各半湯(生地、木通、黃連、甘草梢)合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、辰砂),濕重加萆薢、土茯苓。
與三消之異同
濕火三消屬消渴範疇,然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鬱化火」,與單純陰虛燥熱之消渴不同。濕性黏滯,故病程多纏綿,治療需瀉火與化濕並行,若單用寒涼滋陰,反易助濕留邪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,故下消證尤重通利水道,佐以清熱存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