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劑

濕劑為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分類之一,指以濡潤滋養藥物為主所組成,具有潤澤枯涸、滋養陰液功效的方劑。此類方劑主要針對人體津液耗傷、臟腑失潤之證,如《沈氏尊生書·要藥分劑》引述劉完素所言:「津耗為枯,五臟痿弱,榮衛涸澀,必濕劑以潤之。」

濕劑的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津液為人體陰液的重要組成部分,具有滋潤臟腑、濡養經絡的作用。若因熱邪傷陰、久病耗液,或年老體虛導致津液不足,則可能出現口燥咽乾、皮膚乾枯、毛髮焦脆、小便短少、大便乾結等「燥證」,甚則引發五臟痿弱(如肺痿、筋痿)。此時需以濕劑調治,透過甘潤滋陰之品,恢復津液輸布,潤澤周身。

濕劑的藥物與配伍特點

濕劑多選用質地柔潤、富含油脂或汁液的藥物,如:

  • 滋陰潤燥:麥冬、天冬、玉竹、沙參、石斛。
  • 養血潤腸:當歸、生地黃、火麻仁、柏子仁。
  • 生津止渴:天花粉、葛根、蘆根。
  • 益氣潤肺:蜂蜜、阿膠、百合。

此類藥物常配伍益氣或清熱之品,以助津液化生與輸布。例如《溫病條辨》之「增液湯」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黃),即以甘寒滋潤之品潤腸通便,治療陰虛腸燥之便秘。

濕劑的臨床應用

濕劑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:

  1. 燥傷肺胃:症見乾咳少痰、口鼻乾燥,方如沙參麥冬湯。
  2. 腸燥便秘:因津虧導致的排便困難,方如五仁丸(桃仁、杏仁、松子仁等)。
  3. 陰虛內熱: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常配伍養陰清熱藥,如六味地黃丸。
  4. 血虛風燥:皮膚乾裂、瘙癢脫屑,方如當歸飲子。

濕劑與其他劑型的區別

  • 與補劑之異:補劑重在補益氣血陰陽,而濕劑專注於濡潤燥結,雖部分藥物重疊(如當歸、熟地),但濕劑更強調「潤通」之效。
  • 與瀉劑之別:瀉劑(如承氣湯類)以攻逐實邪為主,而濕劑以緩和潤下為法,適用於虛性燥結。

濕劑的運用體現中醫「燥者濡之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滋陰潤燥,調和人體津液代謝,從而改善因「枯涸」所致的各類病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