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家乃中醫對素體濕邪偏盛者之統稱,其病理特徵與臨床表現深植於《黃帝內經》及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論述。此類患者多因脾胃運化失司,或外感濕邪久羈,致水濕內停,纏綿難解,形成「內濕為本,外濕為標」之體質狀態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濕家之核心病機在於 三焦氣化不利,濕濁瀰漫三焦,尤以中焦脾胃為要。《金匱要略》明言:「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也。」此乃濕邪鬱而化熱,熏蒸肌腠,泛溢肌表所致。其證候表現可歸納如下:

  1. 肌表證候:周身困重疼痛,如裹濕布,頭面油垢,皮膚黏滯不爽,甚則膚色晦暗如煙熏。
  2. 濕鬱熱伏:但頭汗出而身無汗,此因濕性黏滯,阻遏陽氣宣發,熱不得越,上蒸頭面;背強(項背拘急)乃太陽經氣被濕邪所困之象。
  3. 三焦壅滯:胸滿、脘痞、小便不利,反映上焦氣機不宣、中焦升降失司、下焦膀胱氣化受阻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多濡緩或沉滑,若濕熱相兼則見濡數之脈。

誤治變證

仲景特別警示:「若下之早則噦」,指出濕家忌過早攻下。誤下則傷中陽,致胃氣上逆而噦;或見「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」之寒熱錯雜證,表現為口燥煩渴卻不欲飲,此因下後陽虛生寒,濕熱反陷下焦所致。

治則與辨證要點

治療當以 通陽化氣、分消走泄 為總綱,根據病位深淺與兼夾病邪靈活施治:

  • 表濕明顯:可用羌活勝濕湯宣表化濕,若兼風邪則配合防風、秦艽。
  • 裏濕偏重:輕者以三仁湯開上、暢中、滲下;重者用茵陳五苓散利濕退黃。
  • 濕熱膠結:黃連溫膽湯或甘露消毒丹清熱化濕並行。
  • 脾虛濕困:參苓白朮散或平胃散健脾燥濕,佐以茯苓、澤瀉滲利。

經典理論延伸

《葉氏醫案》進一步闡發:「濕勝則陽微」,強調濕家易損陽氣,久病可轉為 陽虛濕盛 之證,臨床需細辨濕與熱孰輕孰重、是否兼夾脾腎陽虛。清代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,然亦指出開肺氣(如杏仁、桔梗)、醒脾運(如藿香、佩蘭)等法,豐富了濕證治療層次。

此類體質調理需注重 運脾化濕,藥物之外,飲食宜忌(如少食肥甘厚味)及起居調攝(避免居處潮濕)亦為關鍵,然此屬預防範疇,不作詳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