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腳氣,又稱水腳氣,是一種由於濕邪侵襲下肢經絡所致的疾病。其主要症狀為足脛腫脹、麻木沉重,腿膝軟弱,小便不利,脈濡緩,苔白膩;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。

治療濕腳氣,應以宣壅逐濕為大法,可用雞鳴散加減治療。若濕熱偏勝者,可用防己飲加減治療。

以下是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五中關於濕腳氣的論述:

「濕腳氣者,水濕之邪感受於下,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也。其證足脛腫、麻木而重,腿膝軟弱,小便不利,脈濡緩,苔白膩;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。治宜宣壅逐濕為大法,用雞鳴散加減。若濕熱偏勝者,證見口渴溺赤,脈濡數、苔黃膩,治以宣通清利化濕法,用防己飲加減。」

雞鳴散的組成為:雞鳴花、防己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術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防己飲的組成為:防己、黃柏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術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濕腳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濕腳氣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,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