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腳氣為腳氣病之一種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五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因水濕之邪侵襲下肢,致使經絡壅滯,氣血運行失暢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濕腳氣多因久居濕地、涉水淋雨,或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下注所致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流注下焦,故病位多在足脛。濕邪久鬱可化熱,形成濕熱膠結之證;若兼感風寒,則呈現寒濕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足脛浮腫脹滿,按之凹陷,麻木沉重如裹濕絮,腿膝酸軟無力。
- 濕偏重者:小便短少不利,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濡緩;甚者脛前可生臁瘡,潰流黃水。
- 濕熱偏重者:兼見口渴不欲飲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證型辨治
-
寒濕阻絡證
- 治法:宣壅逐濕、溫通經絡
- 方藥:雞鳴散(檳榔、陳皮、木瓜、吳茱萸、紫蘇葉、桔梗、生薑)為主方,加茯苓、蒼朮、薏苡仁以增強健脾滲濕之效。
-
濕熱下注證
- 治法:清熱利濕、宣通經絡
- 方藥:防己飲(防己、蒼朮、黃柏、檳榔、木通、犀角、生地黃)加減。熱甚者加梔子、連翹;腫甚者加澤瀉、車前子。
-
脾虛濕困證
- 治法:健脾化濕、通絡消腫
- 方藥:除濕湯(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)合五苓散,佐牛膝、木瓜引藥下行。
外治法
- 臁瘡潰爛:可用黃柏、苦參、地榆煎湯外洗,後以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滑石)調敷。
- 針灸取穴:足三里、陰陵泉、三陰交、豐隆等穴,以健脾化濕、通調水道。
濕腳氣與西醫學所稱「維生素B1缺乏症」之腳氣病有別,中醫更強調濕邪與氣血經絡的互動關係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提出「東南卑濕,病多腳氣」,提示地域環境與發病之關聯,治療時需注重辨證分型,兼顧內外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