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疥,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其文曰:「濕疥起小瘡,皮薄常見水汁出,此風熱氣淺在皮膚間故也。」此病多因脾經濕熱偏盛,鬱結於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濕疥之發,主要與脾經濕熱相關。脾主運化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之邪蘊結肌膚,發為濕疥。此外,外感風熱之邪,與內在濕熱相搏,亦可加重病情。風熱濕邪交蒸,浸淫肌膚,故見皮薄起瘡,滲出黃水。

臨床表現
濕疥初起,皮膚出現細小丘疹或水皰,皮薄易破,破後滲出黃水,甚則流黑汁。患處灼熱癢痛,搔抓後更甚,易致糜爛。若濕熱久蘊,可致皮膚粗糙增厚,色澤暗沉。

辨證論治
濕疥之治,當以祛風清熱、健脾除濕為主。

  1. 內治

    • 蒼術膏:蒼術健脾燥濕,配合其他祛風清熱之品,可收良效。
    • 濕熱偏盛者:可選用萆薢滲濕湯加減,以清利濕熱。
    • 風熱較重者:可配合消風散,疏風清熱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可用苦參、黃柏、地膚子等煎湯外洗,以清熱燥濕止癢。
    • 若滲出明顯,可用青黛散或黃連膏外敷,以收濕解毒。

鑒別診斷
濕疥與濕疹相似,皆以皮膚濕爛、滲液為特徵,然濕疥多因脾經濕熱鬱結,而濕疹病因更為複雜,常與風、濕、熱、血虛等多種因素相關。

濕疥之證,重在調理脾土,使濕熱得化,則皮膚自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