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痙
病證名,首見於《溫病條辨》,屬小兒痙病之一,乃因感受濕熱病邪而發之痙證。其病機為濕熱之邪侵襲經絡,阻遏氣機,甚則上蒙清竅、內閉心包,導致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臨床表現:
- 身熱不揚:濕性黏滯,熱為濕遏,故體表雖熱而觸之不顯。
- 抽搐或四肢痙攣:濕熱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,筋脈失濡而見拘攣。
- 角弓反張:邪入督脈,引動肝風,發為強直。
- 神志異常:濕熱濁邪上蒙心包,可見神昏譫語、意識模糊,此即《溫病條辨》所言「上蔽清竅,內蒙膻中」之象。
病因病機:
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膩,與熱相合則纏綿難解。濕熱瀰漫三焦,尤易困阻中焦,繼而波及營血,引動肝風;若穢濁壅盛,更可內閉心神,致病情深重。此證常見於暑濕季節,或小兒脾常不足,濕熱內蘊之體,亦可見於急性中毒性腦病等西醫疾病。
治法方藥:
- 清熱化濕,通絡止痙:
- 主方選甘露消毒丹(《醫效秘傳》),方中黃芩、連翹清熱,藿香、白蔻仁化濕,滑石、茵陳滲濕泄熱,合而分解濕熱,暢達氣機。
- 穢濁蒙竅者:
- 若神昏譫語,屬濕熱夾穢濁內閉,宜菖蒲鬱金湯(《溫病全書》)宣竅化濁,並隨證加減:
- 熱偏盛:配合至寶丹以清心開竅。
- 穢濁壅閉:急用蘇合香丸芳香辟穢,醒神開閉。
- 若神昏譫語,屬濕熱夾穢濁內閉,宜菖蒲鬱金湯(《溫病全書》)宣竅化濁,並隨證加減:
古籍論述:
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強調:「濕為濁邪,最善瀰漫三焦。」指出濕熱之邪易瀰漫全身,阻滯氣血,上擾神明,下滯經脈,故治療需分消走泄,兼顧三焦。
濕痙一證,貴在辨明濕熱孰輕孰重,及是否兼夾穢濁。臨證需細察舌脈(如舌紅苔黃膩、脈濡數),方能對證施治,斡旋氣機,使濕化熱清而痙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