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濕痙,病證名。出《溫病條辨》。小兒痙病之一。感受濕熱病邪而致的痙證。症見身熱不揚,抽搐,或四肢痙攣,角弓反張。由濕熱病邪侵襲經絡所致。治宜清熱化濕,用甘露消毒丹。《溫病條辨.解兒難》:「濕為濁邪,最善瀰漫三焦,上蔽清竅,內蒙膻中。」多伴見神志模糊,譫語等。見於急性中毒性腦病等。治宜清熱化濕,用菖蒲鬱金湯,偏熱者煎送至寶丹;如穢濁甚者,用蘇合香丸。
濕痙,又稱濕熱痙證。是小兒外感濕熱病邪,侵襲經絡,阻遏清陽,閉塞心竅所致的一種以抽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痙證。
濕熱痙證的臨床表現為:
- 發熱不揚,身熱不高,面色淡白,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或昏睡不醒。
- 抽搐,四肢痙攣,角弓反張,或全身抽搐,口吐白沫,牙關緊閉,甚則昏迷不醒。
- 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滑數。
濕熱痙證的治療原則為清熱化濕,開竅醒神。常用方藥有:
濕熱痙證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治療不當,病情嚴重,可導致抽搐持續不止,甚至死亡。因此,一旦發現小兒有抽搐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