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厥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厥頭痛
病證名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源於《內經》所述「厥頭痛」與濕邪致病理論。《靈樞·厥病》首提「厥頭痛」之名,而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進一步闡述濕邪特性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形象描述濕邪纏裹頭部、矇蔽清陽所致的頭重如裹、昏沉脹痛之症。此證多因外感濕邪(如淋雨涉水、居處潮濕)或內濕停聚(脾虛運化失司)所致,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上擾清竅,發為頭痛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頭部沉重脹痛,如布帛纏裹,昏蒙不清,遇陰雨天氣或濕濁環境則加重。
- 兼症:或伴眩暈、胸悶脘痞、納呆泛惡、肢體困重、大便溏滯等濕阻中焦之象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膩或滑膩;脈象濡滑或沈滑,反映濕邪內蘊之候。
病機分析
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,易傷陽氣。濕邪上犯巔頂,阻遏清陽之氣,致頭部氣血運行不利,故見頭重痛、昏蒙;濕困脾土,則運化失職,升降失常,故見胸脘痞滿、嘔惡納差。此證與「寒濕頭痛」有別,後者多兼畏寒、肢冷等陽虛寒盛之象,而濕厥頭痛以濕濁壅滯為主,寒象不顯。
治法方藥
治宜 溫陽化濕、升清降濁,以通竅利濕為要。
- 芎辛湯(《東醫寶鑒》):川芎、細辛、白朮、甘草等組成,功擅祛風濕、通陽止痛,針對濕濁上蒙之頭痛。
- 芎術除眩湯:以川芎、蒼朮為主藥,佐以茯苓、陳皮等,健脾燥濕、化痰熄風,適用於濕盛兼痰眩者。
- 隨證加減:若濕鬱化熱,見苔黃膩、口苦,可加黃芩、梔子;脾虛明顯者,配伍黨參、白扁豆以益氣運脾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痰厥頭痛」、「風濕頭痛」等相區別:
- 痰厥頭痛:多伴嘔吐痰涎、苔厚膩,治宜化痰降逆,如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- 風濕頭痛:痛如針刺、遇風加劇,宜祛風勝濕,用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濕厥頭痛之辨證,首重濕邪致病特徵,結合舌脈與環境誘因,方能準確施治。古籍所載「陰雨則甚」、「頭重眩痛」等描述,至今仍為臨床辨識此證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