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咳

病證名

濕咳為中醫臨床常見咳嗽類型之一,主要與體內水濕停滯或外感濕邪有關,其病機多涉及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導致水濕內停或外濕侵襲,上犯於肺,引發咳嗽。濕咳的表現常伴隨痰多、胸悶、身重等濕性症狀,治療上需辨明病因,分型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水濕內停

    •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上泛於肺,肺失宣降,則發為咳嗽。此類濕咳多見痰多色白、胸脘痞滿、舌苔白膩等症。
    • 腎主水,若腎陽不足,水液代謝失常,水濕上犯於肺,亦可致咳,常見於水腫兼咳喘者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腎氣腹大脛腫,喘咳身重」之證。
  2. 外感濕邪

    • 外濕侵襲肺衛,肺氣壅遏不宣,發為傷濕咳嗽,症見咳嗽痰黏、頭身困重、惡寒發熱、舌苔薄白膩等。此類多因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,濕邪外束所致。

臨床分型與治療

  1. 水氣並於陽明之喘咳

    • 此類濕咳因水濕停聚中焦,上逆犯肺,症見咳嗽氣促、胸悶腹脹,甚則喘息。
    • 治療宜健脾利濕、宣肺止咳,可選用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以化氣行水,或桂苓甘露飲(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、滑石等)清熱利濕。
  2. 風水相搏之咳嗽

    • 風邪夾濕犯肺,肺失宣降,症見咳嗽、頭面浮腫、惡風等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風水」之證。
    • 治宜疏風宣肺、利水消腫,可選用越婢加朮湯(麻黃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、白朮)加減。
  3. 腎虛水泛之咳喘

    • 腎陽虛衰,水濕內停,上凌於肺,症見咳喘氣逆、脛腫腹大、腰膝酸冷等。
    • 治宜溫腎化氣、利水消腫,可選用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芍藥)或濟生腎氣丸加減。
  4. 傷濕咳嗽

    • 外濕犯肺,肺氣不宣,症見咳嗽痰黏、頭重如裹、身倦乏力等。
    • 治宜宣肺化濕,可選用藿香正氣散(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陳皮等)或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、厚朴等)加減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• 五苓散:適用於水濕內停,小便不利之濕咳。
  • 三花神佑丸(甘遂、大戟、芫花等):用於水濕壅盛,形氣俱實者,需謹慎使用。
  • 白術丸(白朮、茯苓、陳皮等):健脾化濕,適用於脾虛濕盛之咳嗽。

濕咳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區分內濕、外濕及臟腑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肺之宣降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