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咳,病證名。

1.指咳嗽(或喘嗽)由於水氣內停所致。《儒門事親》卷三歸納此類濕咳有三種情況。即水氣並於陽明之喘咳;風水不能正偃之咳嗽;以及腎氣腹大脛腫,喘咳身重之病證。可選用五苓散、桂苓甘露飲、白術丸、三花神佑丸等方。

2.指傷濕咳嗽。多由外感濕邪所致。參見咳嗽、傷濕咳嗽等條。

【病因病機】

濕咳多由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,內生痰飲,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或腎虛水泛,水濕停聚於肺,肺失宣降,而致咳嗽。

【臨床表現】

咳嗽痰多,痰白而稀,或黃而黏稠,胸悶不舒,氣短乏力,頭重身腫,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
【診斷治療】

根據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。風寒咳嗽,治宜辛溫解表,宣肺散寒,可用麻黃湯、杏蘇散、小青龍湯等。風熱咳嗽,治宜辛涼清熱,宣肺止咳,可用桑菊飲、銀翹散、清肺湯等。痰飲咳嗽,治宜化痰止咳,健脾利濕,可用五苓散、苓桂甘露飲、白術丸、三花神佑丸等。脾虛咳嗽,治宜健脾益氣,化痰止咳,可用參苓白朮散、二陳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腎虛咳嗽,治宜溫補腎陽,化痰止咳,可用金匱腎氣丸、六味地黃丸、補腎固肺丸等。

【預防保健】

平時宜注意飲食調養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,多食新鮮蔬果,保持大便通暢。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感冒。

【文獻摘要】

《儒門事親》卷三:“濕咳有三:一曰水氣並於陽明之喘咳,二曰風水不能正偃之咳嗽,三曰腎氣腹大脛腫,喘咳身重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:“濕咳者,由風寒、風熱之邪,內生痰飲,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或腎虛水泛,水濕停聚於肺,肺失宣降,而致咳嗽。”

《景岳全書》:“濕咳者,多由風寒、風熱之邪,內生痰飲,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或腎虛水泛,水濕停聚於肺,肺失宣降,而致咳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