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可去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可去枯
「濕可去枯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意指以滋潤濡養之品,治療因津液耗傷、陰血枯涸所致之證候。此治法源自《湯液本草》,其言:「濕可以去枯,白石英、紫石英之屬是也。」強調透過具備潤澤特性的藥物,補充人體虧損之陰津,調和乾燥枯竭之病理狀態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枯」之成因多與津液不足、陰血虧虛相關,常見於熱病傷陰、久病耗液,或年老體弱、氣化失司等情境。此類證候可見皮膚乾燥、口咽乾渴、毛髮枯槁、筋脈拘急,甚則內燥生風等表現。「濕」在此非指外感濕邪,而是指藥物能滋潤濡養、生津益血之功效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燥者濡之」,即為此理。
常用藥物與方劑
-
礦物類:
- 白石英:性甘微溫,入肺、腎經,能潤肺燥、益腎精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治肺痿吐膿,止咳逆」。
- 紫石英:甘溫質潤,擅溫腎助陽兼養血潤燥,適用於血枯經閉或虛勞驚悸。
-
植物類:
- 麥門冬、天門冬:養陰生津,潤肺清心,多用於肺胃陰傷。
- 熟地黃、當歸:滋補陰血,針對肝腎精血虧虛之證。
-
方劑舉隅:
- 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:主治溫病津虧之便秘、口乾。
- 百合固金湯:潤肺滋腎,療陰虛肺燥之咳血咽痛。
臨床應用要點
此治法需辨明「枯」之病機,區分肺燥、胃陰虛、肝腎陰虧等不同層次,配伍相應藥物。例如:
- 上焦燥熱,宜輕清潤肺(如沙參、玉竹);
- 中焦津傷,需甘寒益胃(如石斛、蘆根);
- 下焦精血枯竭,當厚味填補(如龜板、阿膠)。
「濕可去枯」體現中醫「以潤制燥」的治療思想,其核心在於恢復人體津液代謝的平衡,使枯槁得潤,陰平陽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