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困脾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困脾陽

濕困脾陽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或內生之水濕停滯中焦,阻遏脾陽之升發與運化功能,導致氣機不暢、水濕內停的病理狀態。此證與「脾虛濕困」雖皆以濕邪為患,然前者偏重於外濕或濕濁壅盛困阻脾陽,後者則多因脾氣虛弱而濕濁內生,兩者病機略有差異,然臨床表現相近。

病因病機

濕邪來源可分為外感與內生:

  1. 外感濕邪:久居潮濕之地、淋雨涉水,或暑濕之氣侵襲肌表,內傳於脾。
  2. 內生濕濁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中焦。

脾主運化水濕,性喜燥惡濕。若濕邪困遏,脾陽受損,則升清降濁功能失常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消化系統:脘腹脹滿痞悶、食欲不振、噁心欲嘔、口淡不渴、大便溏薄或黏滯不爽。
  • 全身症狀:頭重如裹(濕濁上蒙清竅)、肢體困重甚或浮腫(水濕泛溢肌表)。
  • 舌脈象:舌體胖大或有齒痕,舌苔白膩或滑膩;脈象濡緩(濡主濕,緩主脾虛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溫中化濕、醒脾運脾」為原則,重在振奮脾陽、疏利氣機。

  • 主方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,合平胃散(燥濕健脾)與五苓散(利水滲濕)而成,兼具行氣、化濕、利水之效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寒象明顯(肢冷、腹痛),加乾薑、附子以溫中散寒。
    • 若兼氣滯(脹痛甚),加木香、砂仁以理氣醒脾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寒濕困脾」之異同:寒濕困脾多見畏寒、肢冷、苔白滑,濕困脾陽則以膩苔、濡脈為特徵,寒象不顯。
  • 與「濕熱蘊脾」之區別:後者兼見身熱、口苦、尿黃、苔黃膩,屬濕鬱化熱之證。

濕困脾陽之證,關鍵在於辨明濕邪與脾陽之互動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察濕邪之兼夾(如寒、熱、氣滯)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