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冷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冷腰痛
濕冷腰痛,又稱「寒濕腰痛」或「腎著」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多因久居寒濕之地,或坐臥濕冷之處,致寒濕之邪侵襲腰部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書中稱之為「腎著」,並指出其病機與寒濕留滯腰部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濕冷腰痛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寒濕之邪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易阻遏陽氣,凝滯經脈。《金匱翼·腰痛》云:「濕冷腰痛者,坐臥冷濕,久久得之。」說明長期處於寒濕環境,或衣著單薄、淋雨涉水,皆可使寒濕內侵,客於腰部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。此外,若素體陽虛,脾腎不足,水濕運化失司,亦易使寒濕內生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此證特點為腰部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常伴局部沉重感,轉側不利,靜臥亦難緩解。舌苔多白膩,脈象沉遲或濡緩。部分患者可兼見四肢不溫、小便清長等陽虛之象。
辨證要點
- 寒濕阻絡:以腰部冷痛、重著為主,陰雨天加重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- 脾腎陽虛:兼見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,脈沉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溫散寒濕、通絡止痛為主。若兼陽虛者,當佐以溫補脾腎。
中醫治法
-
內治
- 溫化寒濕:常用甘薑苓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乾薑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溫脾化濕。
- 散寒除濕:可選獨活寄生湯加減,配合獨活、桑寄生、細辛等祛風濕、止痹痛。
- 溫補脾腎:若陽虛明顯,可加附子、肉桂等溫陽之品。
-
外治
-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等穴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脈。
- 推拿:以揉按、㨰法等舒筋活絡,散寒除濕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腎著:專指寒濕著於腰部的病證,強調「著」而不去,與一般腰痛有別。
- 寒濕腰痛:泛指寒濕所致腰痛,範圍較廣,濕冷腰痛屬其範疇。
濕冷腰痛為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其辨治需緊扣寒濕病機,結合體質差異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豐,臨床應用時當詳辨寒熱虛實,靈活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