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痢,病名。因感受濕邪而致之痢疾。《醫學入門》卷四:「濕痢,腹脹身重,下如豆汁,或赤黑混濁,危證也。」雷少逸指出:「濕痢有寒熱之分焉」(《時病論》卷三)。故臨床上又分之為濕熱痢和寒濕痢。各詳本條。

濕痢是一種因感受濕邪而致的痢疾。濕邪是六淫之一,其性重濁黏膩,易阻遏氣機,使氣機不暢,水濕停滯,從而導致痢疾的發生。濕痢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脹、腹痛、下痢、便溏、便臭等。其中腹脹是濕痢最常見的症狀,多表現為腹部脹滿、沉重,按之不痛。腹痛多為隱痛或鈍痛,可伴有腸鳴。下痢多為稀水便,色黃而臭,或呈豆腐渣樣。便溏是指大便不成形,稀薄如水。便臭是指大便有臭味。

濕痢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方劑有葛根芩連湯、白頭翁湯、茵陳蒿湯等。

【葛根芩連湯】

組成: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。

功效:清熱利濕、解毒止痢。

主治:濕熱痢疾,症見腹痛、腹脹、下痢、便溏、便臭等。

【白頭翁湯】

組成:白頭翁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甘草。

功效:清熱利濕、解毒止痢。

主治:濕熱痢疾,症見腹痛、腹脹、下痢、便溏、便臭等。

【茵陳蒿湯】

組成: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功效:清熱利濕、解毒退黃。

主治:濕熱痢疾,症見發熱、黃疸、腹痛、腹脹、下痢、便溏、便臭等。

濕痢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,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食物,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。
  3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若出現腹痛、腹脹、下痢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