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痢
濕痢為中醫病名,指因外感濕邪或內傷濕濁,導致腸道氣血失調、傳導失常而發生的痢疾。其特徵為腹脹身重,下痢黏滯,糞便如豆汁,或赤黑混濁,病情多較危重。
病因病機
濕痢的成因與濕邪密切相關,濕邪可單獨侵襲人體,亦可與寒、熱相兼為病。外感濕邪多因久居濕地、冒雨涉水,濕濁內侵,困阻脾陽;內傷濕濁則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。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遏氣機,導致腸道氣血壅滯,腐敗化膿,故見下痢赤白、裏急後重等症。
臨床分型
濕痢在臨床上可分為濕熱痢與寒濕痢兩類,二者病性不同,治法各異。
-
濕熱痢
- 病因: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或濕鬱化熱,灼傷腸絡。
- 症狀:下痢赤白相兼,黏稠臭穢,肛門灼熱,腹痛裏急後重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調氣行血。常用方劑如芍藥湯、葛根芩連湯。
-
寒濕痢
- 病因:寒濕內困,脾陽不振,腸道氣血凝滯。
- 症狀:下痢白多赤少,或純為白凍,質稀腥穢,脘腹冷痛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化寒濕,健脾止痢。常用方劑如不換金正氣散、胃苓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學入門》提到:「濕痢,腹脹身重,下如豆汁,或赤黑混濁,危證也。」指出濕痢病情較重,需及時辨治。
- 《時病論》進一步區分:「濕痢有寒熱之分焉」,強調臨床須辨明寒熱屬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
濕痢的辨證關鍵在於分清寒熱,濕熱者宜清化,寒濕者宜溫化,同時需兼顧調理脾胃,以恢復其運化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