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聾

濕聾為中醫病名,屬耳聾範疇之一,指因水濕侵襲耳竅,或濕邪內蘊上蒙清竅,導致耳內腫痛、聽力減退之症。此病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其記載:「濕聾,因雨水浸漬,必內腫痛」,明確指出外感水濕為致病之因。此外,濕邪亦可由內而生,如脾胃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循經上擾耳竅,發為濕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濕侵襲:多因淋雨、涉水,或耳道不慎浸漬污水,濕邪鬱遏耳竅,阻滯氣血,化熱生腫,故見耳內脹痛、滲液。
  2. 內濕上蒙:素體脾虛濕盛,或飲食不節,濕濁內生,隨經脈上蒸耳竅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致耳竅壅塞,聞聲不敏。濕鬱化熱則兼見耳鳴如潮、耳內悶脹;若濕聚成痰,則聽力漸退,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內腫痛,或有滲液,觸之痛增。
  • 聽力減退,自覺耳中如有物阻隔,或聞「嗡嗡」水聲。
  • 或伴頭重如裹、胸悶脘痞、舌苔白膩等濕濁內停之象。

治法方藥
濕聾治療以「清熱利濕、宣通耳竅」為原則,分證論治:

  1. 外濕偏盛:症見耳腫痛劇,滲黃水,治宜清熱解毒、燥濕消腫,方用涼膈散加減(如黃芩、梔子、連翹清上焦熱;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)。
  2. 內濕上擾:症見耳悶如塞,聽力朦朧,治宜健脾化濕、升清開竅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益氣聰明湯加減(如半夏、陳皮化痰;黃耆、升麻升舉清陽)。若濕熱交蒸,可佐龍膽瀉肝湯清瀉肝膽濕熱。

針灸療法
取耳周穴如聽會、翳風疏通局部氣機;配合陰陵泉、豐隆健脾祛濕,三陰交調理肝脾腎,以標本兼顧。

濕聾與風聾、火聾等鑑別,關鍵在於濕邪為患之特徵,如耳內腫脹滲液、舌苔膩濁等。臨證需辨明外感內傷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