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秘

病名
濕秘為便秘之一,屬中醫特有的證候類型,首見於宋代嚴用和所著《濟生方·大便》。其病機主要與脾胃濕邪蘊滯、氣機不暢相關,屬「五秘」(風秘、氣秘、濕秘、寒秘、熱秘)之一。

病因病機
濕秘的形成,根源在於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「太陰司天,陰痹,大便難……」,指出太陰濕土當令時,濕邪阻滯氣機,可導致大便艱澀難行。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進一步闡釋:「濕秘……濕豈能秘?但濕之不化,由氣之不行耳。」強調濕性黏滯,易困遏脾陽,使氣化失司,津液輸布失常,腸道失潤而秘結。此類便秘本質屬「虛秘」或「陰結」,因氣虛推動無力,兼濕濁內阻所致。

臨床表現
濕秘患者常見大便黏滯不爽,雖有便意卻排出困難,糞質多溏軟或黏膩,或見肛門墜脹感。伴隨症狀可包括脘腹痞滿、身重倦怠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濡緩等濕困中焦之象。與熱秘之燥結、冷秘之腹冷痛有別,濕秘更突出「濕濁內蘊」與「氣機壅滯」之特徵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1. 虛秘:多因氣血陰陽不足,腸道失潤或推動無力,但無明顯濕象;濕秘則兼見苔膩、身重等濕濁徵兆。
  2. 熱秘:大便乾硬、腹脹痛,伴口乾舌燥,苔黃燥,與濕秘之黏滯迥異。
  3. 氣秘:以氣滯為主,常見脅腹脹滿、噯氣頻作,少濕邪困脾之候。

中醫治法
濕秘治療以「健脾化濕、調氣通腑」為原則,重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加減,燥濕運脾,行氣導滯;
  • 藿香正氣散,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,適用於外感濕邪內犯腸腑者;
  • 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合茯苓、澤瀉,健脾滲濕,升清降濁。

濕秘之辨證需注重標本兼治,不可一味攻下,以免更傷脾陽。透過宣暢氣機、分消濕濁,使脾胃升降復常,則便秘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