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瘧

濕瘧為瘧疾之一類,其病因與濕邪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以寒熱往來、身重疼痛、嘔逆脹滿等為主要特徵。根據中醫理論,濕瘧可分為兩類:一為外感濕邪兼夾瘧疾,二為暑濕蘊結所致之濕熱瘧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邪:患者因冒雨涉水、汗出淋浴,或久居濕地,致濕邪侵襲肌表,內舍經絡。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與瘧邪相搏,發為濕瘧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指出:「因汗出復浴,濕捨皮膚,及冒雨濕,名曰濕瘧。」濕邪困阻陽氣,故見身重、骨節煩疼;濕阻中焦,則嘔逆脹滿。
  2. 暑濕蘊結:夏季暑濕當令,暑熱與濕邪相合,鬱於少陽,發為濕熱瘧。《症因脈治》稱:「濕瘧即暑瘧」,其證多見身體重痛、胸膈不舒,乃濕熱膠結,三焦氣化不利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感濕瘧:寒熱交替,汗出不暢,身重如裹,骨節酸楚,脘悶嘔惡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濕熱瘧(暑瘧):寒熱交作,肢體困重,煩疼脹滿,口渴不欲飲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方藥

  1. 外感濕瘧:治宜溫陽化濕,和解少陽。

    • 術附湯:白朮、附子為主,溫運脾陽,祛除濕邪。
    • 草果厚朴湯加味:草果、厚朴、檳榔、青皮等,燥濕化痰,截瘧理氣。
  2. 濕熱瘧:治宜清暑化濕,和解樞機。

    • 黃芩滑石湯:黃芩、滑石、茯苓皮等,清利濕熱。
    • 甘露消毒丹:適用於濕熱並重,膠結難解者,以藿香、茵陳、黃芩等化濕清熱。

鑒別要點

濕瘧需與其他瘧疾相區別:

  • 寒瘧:以寒戰為甚,苔白脈弦緊,無明顯濕象。
  • 暑瘧:純屬熱證,高熱煩渴,與濕熱瘧之身重苔膩不同。

濕瘧之辨證,首重濕邪之兼夾與病位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,對濕邪致瘧皆有論述,強調「分消走泄」之法,以通陽利濕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