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氣,在中醫學理論中具有多重涵義,既是自然界六氣之一,亦是致病六淫邪氣的重要組成。其概念源遠流長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便有系統性論述,貫穿中醫生理病理體系。

一、自然氣候之濕
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明言:「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。」此處濕氣為天地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,主司長夏時節,與脾土相應。正常情況下,自然界濕氣能滋養萬物,如《醫原》所述:「土潤溽暑,大雨時行,天地之氣化為濕。」此時濕氣呈現「潤澤」之性,助草木榮華,應人體運化之需。

二、病理邪氣之濕
當濕氣過盛或人體正氣不足時,則轉化為致病因素。《靈樞·水脹》指出:「此皆嘗有傷於濕氣」,揭示濕邪可從外感或內生兩途侵襲:

  1. 外濕:多因久居卑濕、冒雨涉水,濕邪由肌表侵入,先犯太陽經,症見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。
  2. 內濕:常因飲食勞倦傷脾,運化失職而濕濁內停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濕從內生者,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。」其病理特徵為黏滯重濁,易阻遏氣機。

三、濕邪特性與致病特點
濕性屬陰,其致病具有三重特性:

  • 重濁趨下:易襲陰位,見足脛浮腫、帶下穢濁,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言:「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」
  • 黏滯纏綿:病勢遷延難癒,如油入麵,常見苔膩脈濡,病程反覆。
  • 困阻陽氣:易損脾陽,致脘痞腹脹,《金匱要略》稱「濕痹」之候,甚者化為痰飲。

四、濕氣與臟腑關係
濕邪與脾土關係最為密切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強調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然其傳變可波及三焦:

  • 上焦濕蒙則頭暈耳鳴
  • 中焦濕困則納呆便溏
  • 下焦濕注則淋濁腳氣

濕氣之辨尤重「兼化」,臨床常見寒濕相搏、濕熱交蒸等複合病機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濕溫病證,呈現「狀若薰蒸」之特徵。歷代醫家對濕氣論治發展出芳香化濕、苦溫燥濕、淡滲利濕等法,構成中醫濕病學完整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