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氣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氣霍亂,乃中醫病名之一,屬霍亂範疇,專指因濕邪侵襲中焦所致之霍亂證候。此病多因時令濕氣過盛,或飲食不節,濕濁內停,復感外邪,以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濁相干,發為揮霍撩亂之症。

病因病機
濕氣霍亂之成,主因濕邪困脾。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邪內蘊,脾陽受困,則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清氣不升,濁陰不降,故上吐下瀉,發為霍亂。此外,長夏濕盛之際,或居處潮濕,亦易感濕邪而誘發此疾。

臨床表現
此證以突發吐瀉水飲為主要特徵。患者多見嘔吐頻作,吐出物多為清水或未消化食物;泄瀉如水注,糞便稀溏,甚或完全不化。可伴見脘腹脹滿、頭身困重、口淡不渴、舌苔白膩等濕邪內停之象。其脈多沉伏或沉濡,反映濕邪內阻,氣機鬱滯之病機。

證候辨析
濕氣霍亂須與其他霍亂證型相鑑別:

  • 寒濕霍亂:多兼畏寒肢冷,吐瀉物清冷,脈沉遲。
  • 濕熱霍亂:常見吐瀉物穢臭,發熱煩渴,舌苔黃膩。
    濕氣霍亂則以濕象為主,熱象不顯,故吐瀉物多無穢臭,且無明顯寒熱偏盛。

治療原則
治當健脾化濕,和中止瀉,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五苓散:通陽化氣,利水滲濕,適用於水濕內停、小便不利者。
  2. 平胃散:燥濕運脾,理氣和中,適於濕困脾胃、脘痞苔膩者。
  3. 藿香正氣散: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,對兼感風寒、內傷濕滯者尤宜。

臨證可隨症加減:若兼寒象,可加乾薑、附子以溫中散寒;若氣滯甚者,加木香、砂仁以行氣醒脾;若暑濕相兼,可加佩蘭、荷葉以清暑化濕。

相關名詞闡釋

  • 霍亂:泛指突然劇烈吐瀉、揮霍撩亂之症,非專指現代醫學之霍亂弧菌感染。
  • 濕霍亂:霍亂之因濕邪而發者,涵蓋濕氣霍亂,亦包括濕熱或寒濕所致之霍亂。

濕氣霍亂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與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強調調理脾胃氣機以祛濕邪,而非單純止吐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