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氣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氣嘔吐

證名。指因濕邪犯胃、胃氣失和,上逆而致嘔吐之證。其病機多與外感濕邪或內生濕濁有關,濕性黏滯,阻遏中焦氣機,致脾胃升降失常,故見嘔吐痰涎、胸脘痞悶等症。

主證:嘔吐痰涎,胸膈滿悶,頭身困重,面目浮腫,口淡不渴,舌苔白膩或濁膩,脈濡緩或沈滑。濕邪偏寒者,嘔物多清冷;濕鬱化熱者,或見口黏苦、苔黃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濕侵襲: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,濕邪由表入裡,困阻脾胃。
  2. 內濕停聚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逆犯胃。
  3. 濕熱蘊結:濕邪久滯,鬱而化熱,濕熱交蒸,胃失和降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濕犯表證:兼見發熱惡寒、脈浮,治宜疏風化濕、和胃降逆,方選 人參敗毒散香蘇平胃散 加減。
  2. 寒濕中阻證:嘔吐清涎,脘腹冷痛,苔白滑,脈沉遲,治宜溫中化濕,方用 香砂二陳湯(木香、砂仁、半夏、陳皮)或 術附湯(白朮、附子)溫運脾陽。
  3. 濕熱蘊胃證:嘔吐酸濁,口苦黏膩,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 梔連二陳湯(梔子、黃連、半夏、陳皮)或 梔連平胃散(梔子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)。

相關經方解析

  • 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):加黃連、薏苡仁可增強清熱利濕之效,適用於濕鬱化熱、痰熱擾胃者。
  •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:為燥濕運脾基礎方,寒濕者加乾薑,濕熱者合黃連、梔子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痰飲嘔吐 相區別,後者以嘔吐清稀痰涎、腸鳴漉漉為主,無明顯濕困肌表之身重浮腫。
  • 暑濕嘔吐 相鑒別,暑濕多發於夏季,兼見心煩口渴、小便短赤。

濕氣嘔吐之治療,首重辨明寒熱屬性,以運脾化濕為本,佐以降逆止嘔。臨證需結合四診,細察舌脈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