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氣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氣嘔吐,又稱濕痰嘔吐,是指由於濕氣犯胃、胃氣失於和降所致的嘔吐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嘔吐、胸脘痞悶、身重而浮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記載:「濕氣嘔吐之證,胸前滿悶,頭重身重,面目浮腫,嘔惡而吐,口不渴,吐多痰涎。」

濕氣嘔吐的病因,主要與濕邪犯胃有關。濕邪最易侵犯脾胃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。當濕邪侵襲脾胃,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則會導致胃氣不降,而出現嘔吐、胸脘痞悶、身重而浮等症狀。

濕氣嘔吐的治療,以化濕和中為主。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若患者伴有身熱、脈浮,可選用人參敗毒散、香蘇平胃散,或溫膽湯加黃連、苡仁等方藥。

若患者伴有寒濕,可選用香砂二陳湯、術附湯等方藥。

若患者伴有濕熱,可選用梔連二陳湯、梔連平胃散等方藥。

濕氣嘔吐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濕氣嘔吐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