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便血
濕熱便血為中醫病證名,屬便血證型之一,首載於《金匱翼》卷二。此證多因濕熱蘊結腸道,損傷陰絡,迫血妄行所致。
病因病機
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或長期飲酒無度,致使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。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久鬱化熱,濕熱蘊結於胃腸,下注大腸,灼傷腸絡,血溢脈外,發為便血。如《石室秘錄·通治法》所言:「血之下也,……非濕熱之相浸,即酒毒之深結。」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大便下血,血色鮮紅,多見先血後便,或糞便表面附有鮮血。伴隨症狀包括:
- 排便不暢,或裏急後重
- 腹部微痛,或肛門灼熱
- 舌苔厚膩,或黃膩,脈象濡數或滑數
- 部分患者可見口苦黏膩、小便短赤等濕熱徵象
辨證要點
- 辨血色:濕熱便血多見鮮血,與虛寒便血之暗紫或黑便不同。
- 辨兼症:濕熱證常伴黏滯不爽之感,與單純熱毒便血之燥熱表現有別。
- 辨舌脈:苔膩脈濡為濕象,若兼見黃苔、數脈,則濕熱俱盛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為主,佐以調氣和營。常用治法包括:
- 清熱化濕:針對濕熱蘊結之病本,分解濕熱之邪。
- 涼血止血:直折血熱,固攝離經之血。
- 解酒毒:若因酒毒致病,需兼顧解酒化濁。
常用方劑
- 約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:黃芩、芍藥、生地等,清熱涼血兼以斂營。
- 槐角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槐角、地榆、防風等,專治腸風臟毒下血。
- 槐花散(《普濟本事方》):槐花、側柏葉、荊芥穗,輕清涼血,宜於濕熱偏上者。
- 地榆散合赤小豆當歸散:地榆清熱止血,赤小豆利濕排膿,當歸和血,適用於濕熱夾瘀者。
相關證型鑑別
- 熱毒下血:純熱無濕,血色深紅,伴口渴脈洪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濕毒下血:濕邪偏盛,便血黏滯,肛門墜脹,宜用升陽除濕湯類。
濕熱便血之治療,需緊扣「濕」與「熱」之輕重,靈活配伍化濕、滲濕、燥濕之品,務使濕去熱孤,則血自歸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