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發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發黃
濕熱發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陽黃範疇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疸》。此證因濕熱邪氣鬱結於脾胃,熏蒸肝膽,致使膽汁外溢肌膚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相搏,阻滯氣機,影響肝膽疏泄功能,故見身目發黃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臨床表現
濕熱發黃之典型症狀為一身盡痛、發熱口渴、小便不利,其黃色如熏黃,晦暗不明。若熱邪偏盛,則黃色鮮明如橘,口渴加劇,或兼見心煩、便秘;若濕邪偏重,則身困倦怠、胸脘痞滿、舌苔厚膩。
證型辨治
-
熱重於濕
- 主症:身目鮮黃如橘,發熱口渴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通腑退黃。
- 方藥:茵陳蒿湯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為主方,熱毒熾盛者可選大黃硝石湯(大黃、黃柏、硝石、梔子)以瀉火解毒。
-
濕重於熱
- 主症:黃色晦暗如熏,身重倦怠,胸悶納呆,口黏不渴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:化濕健脾,佐以清熱。
- 方藥:茵陳五苓散(茵陳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健脾利濕;若濕濁中阻明顯,可用參苓滲濕湯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澤瀉等)益氣滲濕;濕熱並重者,宜選甘露消毒丹(滑石、茵陳、黃芩、藿香等)化濁利濕,清熱解毒。
相關理論延伸
濕熱發黃與《傷寒論》中「瘀熱在裏」所致黃疸相類,然濕熱為患更強調濕邪黏滯之性,故治療時需權衡濕與熱之輕重。若濕熱久鬱,可釀成痰瘀,纏綿難癒,此時需配伍活血化痰之品,如赤芍、丹皮、半夏等。此外,濕熱發黃與西醫所述之肝炎、膽道阻塞等疾病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,非僅以局部病理為據。
古籍參考
《傷寒全生集》指出:「濕熱發黃,暗而不明」,強調其色澤特徵;《金匱要略》則以茵陳蒿湯為治黃要方,後世醫家據臨床變證加以化裁,如加入茯苓、薏苡仁等增強利濕之效。此證若遷延失治,濕熱耗氣傷陰,可轉為陰黃,故早期辨明濕熱偏盛,對證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