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發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濕熱發黃,病證名。屬黃疸病之陽黃範疇。見《丹溪心法.疸》。為濕熱相搏所致之黃疸。《傷寒全生集.辨傷寒發黃》:「濕熱發黃,一身盡痛,發熱口渴,小便不利,色如熏黃,暗而不明也。」如熱重於濕,則色如橘黃鮮明,口渴較甚,治以清熱為主,兼用利濕消黃,用茵陳蒿湯、大黃硝石湯。如濕重於熱,治以利濕消黃為主,佐以清熱,方用茵陳五苓散、參苓滲濕湯、甘露消毒丹等。參見黃疸、陽黃條。
濕熱發黃是由於濕熱內蘊,蘊蒸於肝膽,疏泄失常,膽汁外溢,浸漬肌膚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身黃,發熱,口渴,小便不利,大便秘結,舌苔黃膩,脈弦數。治療宜清熱利濕,解毒退黃。方用茵陳蒿湯、大黃硝石湯等。
濕熱發黃的病因病機
濕熱發黃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1.外感濕熱之邪
外感濕熱之邪,侵犯人體,內蘊於脾胃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蘊蒸於肝膽,疏泄失常,膽汁外溢,浸漬肌膚,而致發病。
2.內生濕熱
素體陽盛,或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蘊蒸於肝膽,疏泄失常,膽汁外溢,浸漬肌膚,而致發病。
濕熱發黃的臨床表現
濕熱發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.身黃
身黃是濕熱發黃的主要臨床表現。由於膽汁外溢,浸漬肌膚,使皮膚、黏膜呈現黃染。輕者面部、手足、胸腹部皮膚發黃,重者全身皮膚、黏膜均可發黃。
2.發熱
發熱是濕熱發黃的常見症狀。由於濕熱蘊蒸,使體內熱量增加,可出現發熱,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。
3.口渴
口渴是濕熱發黃的常見症狀。由於濕熱內蘊,津液被耗,可出現口渴,多為煩渴不止,喜飲冷飲。
4.小便不利
小便不利是濕熱發黃的常見症狀。由於濕熱蘊阻膀胱,可出現小便不利,尿色黃赤,或尿閉。
5.大便秘結
大便秘結是濕熱發黃的常見症狀。由於濕熱蘊阻腸道,可出現大便秘結,糞便乾燥,排出困難。
6.舌苔黃膩
舌苔黃膩是濕熱發黃的常見症狀。由於濕熱內蘊,可出現舌苔黃膩,舌質紅,脈弦數。
濕熱發黃的診斷
濕熱發黃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1.望診
望診可見患者面色萎黃,或面部、手足、胸腹部皮膚、黏膜呈現黃染。
2.聞診
聞診可聞到患者口中有口臭、汗臭等異味。
3.問診
問診可了解到患者有發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秘結等症狀。
4.切診
切診可見患者舌苔黃膩,舌質紅,脈弦數。
濕熱發黃的治療
濕熱發黃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解毒退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茵陳蒿湯、大黃硝石湯、茵陳五苓散、參苓滲濕湯、甘露消毒丹等。
1.茵陳蒿湯
茵陳蒿湯由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