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腹痛

濕熱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腹痛範疇,主因中焦濕熱互結,阻滯氣機,導致腑氣通降失調而發病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性黏滯與熱性燔灼相兼為患,濕遏熱伏,纏綿難解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

臨床特徵
此證腹痛特點為腹壁觸之雖柔軟,然「按之愈甚」,此乃濕熱內蘊、氣機壅滯之象。疼痛多呈脹滿或絞痛,部位以臍周或下腹為主,常伴隨以下濕熱見症:

  • 身熱不揚,午後熱勢明顯
  • 口苦黏膩,渴不欲飲或飲不多
  • 胸悶脘痞,納呆泛惡
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黏滯或秘結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

病因病機
濕熱成因多端,或外感暑濕穢濁之邪,內犯中焦;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,釀生濕熱;亦可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久蘊化熱而成。濕性重濁,易困脾陽;熱性炎上,易傷津液。二者膠結,阻滯脾胃升降之樞,使氣機痞塞,遂發腹痛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遵「土郁則奪之」之則,以清熱化濕、通腑導滯為主,佐以升提氣機、分消走泄。

  1. 升提利濕法
    濕熱初起,氣機壅滯尚輕,宜輕清宣透,升陽舉陷以化濕,通利小便以泄熱。常用方如葛根芩連湯加減,藥選:

    • 升麻、柴胡:升舉清陽,透發鬱火
    • 防風、葛根:解肌退熱,升發脾陽
    • 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:淡滲利濕,導熱下行
    • 黃連、黃芩:苦寒燥濕,清瀉中焦鬱熱
  2. 微下通腑法
    若濕熱膠結較甚,腹痛不減,可佐以緩下通腑,使濕熱從大便而解。方如枳實導滯丸加減,酌加熟大黃(酒製),取其瀉下力緩而清熱化濕之功,避免峻下傷正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寒濕腹痛:痛處喜溫按,苔白膩,脈沉遲,與濕熱之拒按、苔黃膩迥異。
  • 食滯腹痛:多有傷食史,噯腐吞酸,瀉後痛減,無明顯熱象。
  • 氣滯腹痛:痛無定處,攻竄作脹,與濕熱之痛處固定、按之劇痛不同。

濕熱腹痛之辨證,須緊扣濕與熱之孰輕孰重。熱重於濕者,黃連、梔子等清熱為主;濕重於熱者,蒼朮、厚朴等燥濕為先。臨證尤需注重調暢氣機,使濕化熱清,腑氣自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