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腹脹
濕熱腹脹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腸胃濕熱內蘊,阻滯氣機,導致腹部脹滿不適之證候。其病因多由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濕熱蘊結脾胃,運化失常,氣機壅滯而成。
臨床表現
濕熱腹脹之證,常見面目黃腫,小便赤澀,大便或秘結不通,或瀉下黃糜,臭穢黏滯。患者或見日晡潮熱(午後發熱),煩渴口苦,口甘口淡,腹脹脅痛,舌苔黃膩,脈象濡數或滑數。濕熱鬱蒸肝膽者,可見黃疸;濕熱下注膀胱,則小便短赤灼熱。
病機分析
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相合,纏綿難解。濕熱困阻中焦,脾胃升降失司,氣機壅滯,故見腹脹;濕熱上蒸,則面目黃腫、口苦口甘;濕熱下注,則二便異常;濕熱鬱蒸,耗傷津液,故見煩渴、潮熱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,兼以行氣導滯,根據濕熱所犯臟腑不同,選方用藥亦有差異:
- 肝膽濕熱:若見脅痛、口苦、面黃,宜清瀉肝膽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車前子等),以瀉肝火、利濕熱。
- 膀胱濕熱:小便赤澀不利,宜清利下焦濕熱,方用木通六一散(木通、滑石、甘草),導濕熱從小便而出。
- 二便俱澀:若大便秘結、小便短赤,可用八正散(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大黃等),通利二便,清熱化濕。
- 脾胃濕熱:大便黃糜狀、臭穢黏滯,宜清脾瀉熱,方用家秘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等),化濕清熱。
- 日晡潮熱:兼見腹脹便結,屬濕熱壅滯腸腑,可用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大黃、枳實等),和解少陽,通下熱結。
- 煩渴口淡:若熱重於濕,津傷明顯,可用乾葛石膏湯(葛根、石膏、知母等),清熱生津。
隨證加減
- 口苦者,加黃芩、梔子以清肝膽之火。
- 口甘者,加黃連、佩蘭以清脾化濕。
- 口淡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熱。
- 口咸者,加黃柏、知母以瀉腎火。
濕熱腹脹與一般腹脹不同,其特點在於濕熱交蒸,故治療需注重分解濕熱,調暢氣機。臨床須辨明濕熱偏重,以及所涉臟腑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