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腳氣

濕熱腳氣為中醫病名,屬腳氣病之一類,主要由濕熱邪氣蘊結於下肢所致。其病因多與外感濕熱之邪,或內傷飲食,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下注於足脛而成。

臨床表現
濕熱腳氣之證候特徵為肢節煩痛、肩背沈重、胸膈痞悶,並見下肢腫脹疼痛,足脛尤甚。濕熱鬱蒸,則足脛皮膚赤腫,甚則生瘡潰爛,膿水淋漓,或伴瘙癢灼痛。若濕熱流注經絡,可致遍身疼痛,活動不利。

病機分析
濕性重濁黏滯,與熱相合,則纏綿難解。濕熱下注,阻遏氣血,經絡不通,故見腫痛;熱邪燔灼,則發赤腫瘡瘍;濕濁不化,則膿水浸淫。此證多見於春夏濕熱交蒸之季,或久居濕地、過食肥甘厚味之人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清熱利濕、消腫止痛為主,兼以疏通經絡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當歸拈痛湯加減:本方清熱祛濕、活血通絡,適用於濕熱腳氣伴關節煩痛者。若熱重,可加黃柏、梔子;濕盛,則加蒼朮、薏苡仁。
  2. 四苓散加味: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為基礎,佐以蒼朮健脾燥濕,黃連清熱解毒,防己、川牛膝引藥下行,利濕消腫。
  3. 二妙散合五苓散:黃柏、蒼朮清熱燥濕,配合五苓散化氣利水,適用於濕熱偏盛之腳氣腫痛。

相關鑑別
濕熱腳氣需與寒濕腳氣風濕腳氣相區別:

  • 寒濕腳氣多見足脛冷痛、重著麻木,遇寒加重,治宜溫散寒濕。
  • 風濕腳氣則以遊走性疼痛為主,伴關節屈伸不利,治當祛風除濕。

濕熱腳氣若遷延不愈,濕熱傷陰,可轉為陰虛濕熱之證,見口乾舌紅、脛瘦脛熱,此時需兼顧養陰清熱,如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附:外治法
除內服藥外,可配合滲濕清熱之外治法,如:

  • 以苦參、黃柏、蒼朮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。
  • 瘡瘍潰爛者,可用金黃散或黃連膏外敷,解毒斂瘡。

濕熱腳氣之調治,重在辨明濕熱之偏勝,疏通下焦氣機,使濕去熱清,則腫痛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