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腳氣,病名。腳氣病因於濕熱相搏所引發。《壽世保元.腳氣》:「濕熱腳氣為病,肢節煩痛,肩背沉重,胸膝不利,兼遍身疼痛,下注足脛腫痛,腳膝生瘡赤腫,及內外生瘡,膿水不絕,或癢或痛。」治宜清熱利濕,消腫止痛。用當歸拈痛湯加減,或以四苓散加蒼術、黃連、防己、川牛膝。

濕熱腳氣是一種由於濕熱之邪侵襲人體,導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肢體疼痛、腫脹、潰爛等症狀的疾病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:

  1. 肢體疼痛:患者常常感到下肢疼痛,疼痛部位多位於足跟、小腿、膝關節等處,疼痛性質多為酸脹、灼痛,可伴有腫脹、發熱等症狀。
  2. 腫脹:患者的下肢常常出現腫脹,腫脹部位多位於足踝、小腿、膝關節等處,腫脹程度可輕可重,嚴重者可導致下肢活動受限。
  3. 潰爛:患者的下肢皮膚常常出現潰爛,潰爛部位多位於足跟、小腿、膝關節等處,潰爛面積可大可小,嚴重者可導致壞死。

濕熱腳氣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蒼術、黃連、防己、川牛膝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。

濕熱腳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澡、勤換鞋襪,避免腳部受潮、受涼。
  2. 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若出現腳部不適,應及時就醫,避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