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痙 濕熱痙是一種病名,指的是濕邪和熱邪侵犯體內,引起痙攣病症。痙攣的發作通常是由於濕熱與風邪同時侵襲筋脈,或者是由於肝經與心包經熱邪動風所引發的。

根據《濕熱病篇》中的描述:

  • 濕熱病症在三四天內口噤,四肢牽引拘急,嚴重時出現痙攣,脊柱彎曲,這是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所引起的。治療可使用鮮地、秦艽、威靈仙、滑石、蒼耳子、絲瓜藤、海風藤、酒炒黃連等。

另外:

  • 濕熱病症常伴隨壯熱口渴,舌頭呈黃色或焦紅,病人可能發生痙攣、神志混亂、譫妄或笑,這是因為邪氣灼燒心包,消耗了營血所致。治療可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連翹、生地、玄參、鉤藤、銀花露、鮮菖蒲、至寶丹等。

另外:

  • 濕熱病症臨床表現為痙攣、神志混亂、笑妄,脈搏洪大而數。如果開放排泄不起作用,可能是濕熱堆積在胸膈,治療可使用仿涼膈散;如果大便幾天不通,可能是熱邪阻塞腸胃,治療可使用承氣湯。

另外:

  • 濕熱病症臨床表現為壯熱煩渴,舌頭乾燥或收縮,皮膚上可能出現紅點,胸部有壓迫感,患者可能自行排便,病人出現神志混亂、痙攣和虛脫,這是因為熱邪充斥著表層和內臟所致。治療可使用大劑量的犀角、羚羊角、生地、玄參、銀花露、紫草、方諸水、金汁、鮮菖蒲等。

除此之外,濕熱痙也可能因為熱邪阻塞而引起其他病症,例如:

  • 濕熱病症會引起痙攣和神志混亂,下半身感覺冷,這是因為下體受到外界冷氣侵害,然而治療仍然需要從濕熱角度來治療,使用藥物來煎湯或洗滌。
  • 濕熱病症造成痙攣和神志混亂,舌苔乾燥呈黃色且起刺,甚至轉黑,此外還伴有大便不通,這是因為熱邪阻塞胃腸所致,治療可使用承氣湯下去排便。

更多詳細痙的資訊,請參考痙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