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痙是中醫病證名詞,屬痙病範疇,特指因濕熱之邪侵襲人體,導致筋脈失養、肝風內動而引發的痙攣證候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蘊結,或化火生風,或閉阻經絡,臨床以肢體拘急、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徵,常伴隨神志異常等變證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證候分型及治法方藥等方面詳述: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熱
    夏秋之際濕熱氤氳,或居處潮濕,濕熱之邪從口鼻、肌表侵入。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二者膠結,易阻遏氣機,浸淫經脈。若濕熱挾風,風火相煽,更易引動肝風,發為痙證。
  2. 內傷傳變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內蘊脾胃。濕熱久鬱可化火,火極生風;或濕熱下注,耗傷陰津,筋脈失濡而拘急。
  3. 經絡受邪
    濕熱之邪深入經絡脈隧,尤易侵襲肝經、心包經。肝主筋,熱灼肝經則筋脈攣急;心包受邪則神昏譫妄,加重痙厥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根據濕熱痙的邪勢深淺與病位差異,可分以下證型:

1. 濕熱侵絡型

  • 主證:發病急驟,口噤不語,四肢牽引拘急,甚則角弓反張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病機:濕熱夾風,壅滯經隧,筋脈失養。
  • 治法:清熱祛濕,通絡熄風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鮮生地、秦艽、威靈仙——清熱涼血,祛風通絡;
    • 滑石、蒼耳子——利濕透邪;
    • 絲瓜藤、海風藤——舒筋活絡;
    • 酒炒黃連——清心瀉火,燥濕解毒。

2. 熱灼心包型

  • 主證:壯熱口渴,舌焦紅或絳,神昏譫語,四肢抽搐,脈洪數。
  • 病機:濕熱化火,內陷心營,耗傷陰血,肝風內動。
  • 治法:清營涼血,開竅熄風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羚羊角——清熱解毒,平肝熄風;
    • 連翹、銀花露——透熱轉氣;
    • 生地、玄參——滋陰涼血;
    • 鈎藤、鮮菖蒲——熄風開竅;
    • 至寶丹——芳香開閉,醒神鎮痙。

3. 濕熱結腑型

  • 主證:發痙撮空(手指不自主抓摸),神昏笑妄,大便不通,舌苔乾黃起刺或焦黑,脈沉實。
  • 病機:濕熱穢濁閉結胃腸,腑氣不通,濁熱上攻。
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,急下行陰。
  • 方藥:仿承氣湯法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或涼膈散(大黃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)加減,以蕩滌腸腑濕熱。

4. 三焦熾盛型

  • 主證:壯熱煩渴,斑疹透露,胸痞自利,神昏痙厥,舌縮質絳。
  • 病機:濕熱充斥三焦,氣血兩燔,陰液耗竭。
  • 治法:大清氣血,解毒救陰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大劑犀角、羚羊角——清熱鎮痙;
    • 紫草、金汁——涼血解毒;
    • 方諸水(古方用蚌汁)、鮮菖蒲——滌痰開竅;
    • 生地、玄參——養陰固脫。

特殊變證處理

  • 兼夾外寒:若見足冷陰縮,屬濕熱內閉而外受客寒,仍以清熱化濕為主,外寒僅用辛溫藥(如艾葉、花椒)煎湯熏洗,不可內服溫燥。
  • 痙後調治:痙止後需分消餘邪,兼顧脾胃,可選藿朴夏苓湯或三仁湯化裁,防其復發。

與其他痙證鑑別

  • 風寒致痙:多因外感風寒,無濕熱見證,宜祛風散寒(如葛根湯)。
  • 陰虛動風:見於熱病後期,舌乾絳少苔,治宜滋陰潛陽(如大定風珠)。

濕熱痙的辨證核心在於「濕、熱、風」三邪交織,臨床需細察舌脈,區分邪之偏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