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痢

濕熱痢為中醫痢疾之常見證型,主要由濕熱邪氣蘊結腸道,與氣血相搏,導致腸絡受損、傳導失常所致。其病因多與外感暑濕、內傷飲食(如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不潔之物)相關,濕熱積滯,阻滯腸腑,發為痢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痛陣作,裡急後重(便意急迫卻排便不暢),下痢赤白相兼,黏液稠黏,氣味臭穢。
  • 兼症:肛門灼熱感,小便短赤,或伴隨惡寒發熱(表邪未解時)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濕熱並重

    • 特徵:赤白痢下均等,腹痛明顯,肛門灼熱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燥濕,調氣活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芍藥湯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黃芩、黃連清熱,芍藥和血緩急,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。
      • 白頭翁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熱毒偏盛,痢下赤多白少,重用白頭翁、秦皮清熱解毒。
  2. 偏氣分濕滯

    • 特徵:白凍(黏液)多於紅凍(血),腹脹甚,裡急後重突出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化濕,佐以清熱。
    • 方藥黃連枳殼湯(《症因脈治》),或香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  3. 偏血分熱盛

    • 特徵:紅凍多於白凍,便血鮮紅,身熱口乾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止痢,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方藥河間黃連湯(《宣明論方》),或合地榆散加減。
  4. 兼表證或裡熱熾盛

    • 表邪未解:惡寒發熱、頭痛,用荊防敗毒散解表化濕。
    • 裡熱下迫:身熱口渴,痢下黃褐臭穢,選葛根芩連湯清解陽明熱邪。
  5. 食滯夾濕熱

    • 特徵:脘痞噯腐,腹痛拒按,痢下臭如敗卵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清熱除濕。
    • 方藥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加減。

單方與食療

  • 草藥:馬齒莧清熱解毒;一見喜(穿心蓮)燥濕止痢;地錦草涼血止血;白槿花清腸化濕。
  • 食療:生大蒜搗爛服,或配伍粥食,取其辛溫解毒、殺蟲止痢之效。

濕熱痢與濕痢(偏重濕邪)、熱痢(偏重熱邪)有別,臨床需辨濕熱孰輕孰重,或是否兼夾積滯、表邪,方能精準用藥。古籍如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調氣則後重自除,行血則便膿自癒」,故治療常需氣血並調,通因通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