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內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內蘊

濕熱內蘊是一種中醫的病證名稱,指的是濕熱邪氣在脾胃、肝膽中積聚。濕邪具有濁重、黏滯的特性,會阻礙氣機運行,同時與熱邪相互作用,形成濕熱交困的情況。濕邪阻滯使熱邪難以排解,濕氣受熱蒸發會進一步傷害陽氣。患者常表現為持續性熱感、午後熱度增加、身體沉重疲乏、神志昏沉、胸脘部堵滿不適、食慾不振、大便黏膩不暢、小便不利或呈黃赤色、甚至可能出現黃疸等症狀。

在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曾提到:"濕熱相搏,使人為黃疸。" 在《金匱要略·黃疸》中也指出:"濕熱在體內時,身體會出現黃褐色,胸膛感到疼痛、滿悶,口渴渴望喝水,小便困難,大便不暢,舌苔厚厚的呈黃色,脈搏細軟、有些數。" 《景嶽全書·濕熱》提到:"濕熱邪氣最容易損傷脾臟,因為脾臟被濕熱所困,致使運化失常,水谷無法消化,形成濕熱內蘊的病證。"

以下是濕熱內蘊的病因病機:

  1. 外感濕熱邪氣:夏秋季節,天氣炎熱潮濕,濕氣容易生成,如果外界侵入暑濕邪氣,或者飲食失節,過量攝取肥甘重味、生冷瓜果,或者情緒不順暢,肝失疏泄,脾失正常運化功能,濕熱就會在體內產生並積聚於中焦,形成濕熱內蘊。

  2. 脾胃虛弱:脾胃是後天之本,主要負責水濕的運化。如果脾胃功能虛弱,運化功能受到影響,水濕無法正常運化消化,長期積聚下來會化生熱氣,進而形成濕熱內蘊。

  3. 肝膽熱濕:肝臟主要負責疏泄功能,同時負責藏血。如果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可能產生熱氣;或者肝膽功能異常,長期積聚的熱氣和濕氣相互作用,產生濕熱內蘊。

濕熱內蘊的臨床表現如下:

  1. 發熱不退或熱勢纏綿,尤其在午後熱度更高。

  2. 身體沉重疲乏,四肢無力。

  3. 胸脘部堵滿感,食慾不振。

  4. 大便黏膩不暢,小便不利或呈黃赤色。

  5. 舌苔厚厚的呈黃色,脈搏細軟有些數。

治療濕熱內蘊的方法主要是清熱利濕,同時要健脾和胃。常用的方劑包括茵陳蒿湯、三黃瀉心湯、龍膽瀉肝湯等。

濕熱內蘊的預防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熬夜,避免暴飲暴食。

  3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濕熱內蘊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證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因人而異。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