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內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內蘊為中醫病證名,指濕熱邪氣蘊結於中焦脾胃及肝膽之病理狀態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與熱邪相搏則形成濕熱互結之勢。其病機特點在於濕熱相蒸,熱蘊濕中,濕裹熱外,致使邪氣難解。
【病因病機】 此證多因外感濕熱邪氣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;或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影響脾胃運化,水濕停聚,鬱久化熱所致。濕熱蘊結中焦,困阻脾陽,擾亂氣機升降;若蘊結肝膽,則可致疏泄失常。
【臨床表現】 主要症狀可見:
- 發熱特徵:身熱不揚,午後熱甚,汗出熱不退
- 頭身症狀:頭身困重,四肢倦怠,面色垢濁
- 胸脘症狀:脘腹痞滿,納呆嘔惡,口苦口黏
- 二便異常:大便黏滯不爽,小便短赤或不利
- 特殊體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
- 肝膽濕熱者可見目黃、身黃、小便黃等黃疸徵象
【證候分析】 濕性黏滯,故發熱纏綿;濕阻清陽則頭重如裹;濕困肌肉則身重倦怠;濕熱中阻,氣機不暢故胸脘痞滿;濕熱下注則二便異常;濕熱熏蒸可見舌苔黃膩。若濕熱鬱蒸肝膽,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。
【相關證型】
- 脾胃濕熱:以脘腹脹滿、納呆嘔惡為主
- 肝膽濕熱:以脅肋脹痛、目黃尿黃為要
- 大腸濕熱:以下痢赤白、裏急後重為特徵
- 膀胱濕熱:以尿頻尿急、小便澀痛為表現
此證在六經辨證中多屬太陰、陽明合病;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範疇;在三焦辨證中主要涉及中下二焦。其病理特點為濕熱交蒸,氣機阻滯,運化失常,可進一步發展為痰熱互結或傷陰耗氣之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