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瘧,又稱濕瘧、暑瘧,屬中醫瘧疾之一,源於《內經》理論,其病機與外感濕熱邪氣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載:「濕熱瘧之因,《內經》雲: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捨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」濕熱瘧的形成,多因夏秋之交,暑濕當令,人體汗出腠理開泄之際,復感風邪或沐浴後水濕內侵,濕熱之邪鬱於肌表,與衛氣相搏。衛氣晝行於陽、夜行於陰,邪氣隨之出入,正邪交爭而發為瘧疾,故症見寒熱往來,發作有時。

臨床表現

濕熱瘧除典型瘧疾症狀(如寒戰、發熱、汗出、週期性發作)外,特見濕熱蘊結之象:

  • 身重肢痛: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故肢體困重,關節煩疼。
  • 嘔逆脹痞:濕熱困阻中焦,脾胃升降失常,致胸悶嘔惡、脘腹脹滿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多黃膩,脈象因證而異,可見浮緊、弦長或洪數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濕偏盛型

    • 證候:身體重痛,肢節煩疼,惡寒發熱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祛濕,和解表裏。
    • 方藥:羌活敗毒散(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等),重在發散風濕,透邪外出。
  2. 濕阻中焦型

    • 證候:嘔逆胸滿,脘痞納呆,脈弦長。
    • 治法:燥濕運脾,理氣和中。
    • 方藥:柴葛平胃散(柴胡、葛根、蒼朮、厚朴等),化濕兼調氣機。
  3. 濕熱俱重型

    • 證候:發熱明顯,口渴心煩,小便短赤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暑,化濕透邪。
    • 方藥:加味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、黃連等),清暑濕而和營衛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濕瘧:偏重濕邪困表,寒熱伴身重嗜臥,少用清熱之品。
  • 暑瘧:暑邪為主,症見高熱煩渴,易傷津氣,治宜清暑益氣。

濕熱瘧的治療,首重辨明濕與熱之孰輕孰重,兼顧宣透、化濕、清熱三法,使邪有出路,則瘧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