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嘔吐,病證名。指胃腸積熱,復感濕熱之邪而致之嘔吐。多有內熱、滿悶噁心等兼證。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「濕熱嘔吐之證,內熱煩躁,口臭身熱,面目黃腫,滿悶噁心,聞谷氣即嘔。」其脈數大,或兼濡;舌苔黃膩,舌質紅絳。宜清濕除熱,用家秘清胃湯、梔連二陳湯、梔連平胃散等方,或以溫膽湯去枳實、加黃連、藿香。參見嘔吐條。

濕熱嘔吐的病因病機

濕熱嘔吐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胃腸積熱: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嗜酒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火下行,灼傷胃腸,導致胃腸積熱。
  2. 外感濕熱:夏秋季節,暑濕之邪盛行,人體若不注意防護,就容易感受濕熱之邪,濕熱之邪侵入人體,蘊結於胃腸,也能引起濕熱嘔吐。

濕熱嘔吐的臨床表現

濕熱嘔吐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嘔吐:嘔吐是濕熱嘔吐的主要症狀,嘔吐物多為酸臭、粘稠的液體,有時可伴有食物殘渣。
  2. 噁心:噁心是濕熱嘔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常常感到噁心欲吐,但又吐不出。
  3. 腹痛:腹痛是濕熱嘔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疼痛,疼痛部位多位於上腹部,疼痛性質多為隱痛、鈍痛。
  4. 腹脹:腹脹是濕熱嘔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常常感到腹部脹滿,有時可伴有便秘。
  5. 其他症狀:濕熱嘔吐的患者,還可伴有發熱、口渴、口臭、身倦乏力、尿黃等症狀。

濕熱嘔吐的診斷

濕熱嘔吐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進行診斷。

濕熱嘔吐的治療

濕熱嘔吐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、化痰止嘔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家秘清胃湯:本方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白芷、生薑、大棗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化痰止嘔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嘔吐、胸悶噁心、口臭身熱、舌苔黃膩等症。
  2. 梔連大棗:本方由梔子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化痰止嘔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嘔吐、胸悶噁心、口臭身熱、舌苔黃膩等症。
  3. 梔連平胃散:本方由梔子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化痰止嘔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嘔吐、胸悶噁心、口臭身熱、舌苔黃膩等症。

濕熱嘔吐的預防

濕熱嘔吐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不宜飲酒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夏秋季節,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感受暑濕之邪。

濕熱嘔吐的飲食調理

濕熱嘔吐的患者,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不宜飲酒。可多吃一些清熱利濕、化痰止嘔的食物,如綠豆、冬瓜、苦瓜、西瓜、白蘿蔔、荸薺、蓮藕等。

濕熱嘔吐的食療方

  1. 綠豆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