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嘔吐

病證名,指因胃腸積熱,復感濕熱外邪,或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濕熱內蘊,胃失和降而引發的嘔吐。其特點為嘔吐伴有明顯的濕熱證候,如口臭、身熱、煩躁、黃腫等,屬中醫「嘔吐」病證中的一種實證類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油膩、醇酒炙煿之物,釀生濕熱,蘊結脾胃,使胃氣上逆。
  2. 外感濕熱:暑濕或濕熱之邪侵襲人體,內犯中焦,與內熱相搏,阻滯氣機,胃失和降。
  3. 脾胃素虛:若脾胃運化功能較弱,水濕停聚,久鬱化熱,濕熱交蒸,上衝作嘔。

濕熱蘊結中焦,阻遏氣機,胃氣不得下行,反而上逆,故見嘔吐;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二者相合,則表現為嘔吐物酸腐、口黏膩、胸悶腹脹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嘔吐頻作,嘔吐物多帶酸腐氣味,或夾有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內熱煩躁,口乾口苦,口臭明顯。
    • 身熱不揚,頭面或肢體浮腫,面目黃腫(濕熱熏蒸所致)。
    • 脘腹滿悶,惡心厭食,聞穀氣則嘔惡加劇。
  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黏滯不爽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膩;脈象數大或濡數(濕熱內蘊之象)。

辨證要點

濕熱嘔吐的關鍵在於辨別濕與熱的偏重:

  • 熱重於濕:嘔吐劇烈,口乾渴,身熱明顯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• 濕重於熱:嘔吐黏膩,胸悶腹脹,頭身困重,舌苔厚膩微黃,脈濡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化濕、和胃降逆為主,根據濕熱輕重選方:

  1. 熱偏重者
    • 家秘清胃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)清瀉胃火。
    • 梔連二陳湯(梔子、黃連、半夏、陳皮等)清熱化痰,和胃止嘔。
  2. 濕偏重者
    • 梔連平胃散(梔子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等)燥濕清熱,理氣和中。
  3. 濕熱並重者
    • 溫膽湯去枳實,加黃連、藿香,以清熱化濕、降逆止嘔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症因脈治·卷二》指出:「濕熱嘔吐之證,內熱煩躁,口臭身熱,面目黃腫,滿悶惡心,聞谷氣即嘔。」強調濕熱嘔吐與脾胃濕熱蘊結密切相關,治療需分消濕熱,調和胃氣。

濕熱嘔吐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損傷脾胃,導致氣陰兩虛,或濕熱化燥,形成更複雜的病機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