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身腫

病證名,指因濕熱之邪滯留體內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引發的身腫。此證屬中醫「陽水」範疇,臨床特徵除周身浮腫外,常伴隨身熱、目黃、小便赤澀、胸腹脹悶、四肢黃腫、口渴心煩等濕熱蘊結之象。《症因脈治》卷三記載:「濕熱身腫之證,身熱目黃,小便赤澀,胸腹脹悶,四肢黃腫,口渴心煩,此濕熱作腫,即陽水腫之證也。」

病因病機
濕熱身腫的形成,多因外感濕熱邪氣,或內傷飲食,濕濁內生,久鬱化熱所致。具體可分為:

  1. 外感濕熱:時令濕熱之邪侵襲肌表,阻遏肺氣,肺失宣降,水道不通,水濕泛溢肌膚。
  2. 濕鬱化熱:素體濕盛,或久居濕地,濕邪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交蒸,困阻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而成腫。

脈證特點

  • 脈象:濕熱蘊結者,脈多呈洪數、濡數或沈滑之象。
  • 舌象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。
  • 兼證:除身腫外,可見皮膚發熱、小便短赤、脘痞納呆,甚則黃疸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利濕、宣肺行水為主,根據濕熱偏重及病位不同,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清肺飲合四苓散:適用於濕熱壅肺,水道不利者,清肺熱兼利水滲濕。
  2. 八正散:針對濕熱下注膀胱,小便赤澀者,清熱通淋,導濕下行。
  3. 二妙丸(黃柏、蒼朮):主治濕熱流注四肢,腫脹沉重,清熱燥濕力專。
  4. 羌活勝濕湯加減:若濕熱兼風邪客表,可加茵陳、梔子等增強清熱利濕之效。

相關鑑別
濕熱身腫需與風水相搏(起病急、惡風)、脾虛水腫(腫勢緩、按之凹陷難起)等證區別。濕熱為患之腫,多發病較速,腫處按之或有彈性,且伴熱象。

文獻溯源
此證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之論,後世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濕熱相火為病甚多」,而《症因脈治》則系統歸納其證治,可進一步參閱身腫水腫等條目以深化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