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頭痛
病證名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因濕熱之邪蘊結中焦,上蒙清竅,阻遏清陽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熱交蒸」,濕性黏滯,熱性上炎,二者相合,纏綿難解,擾亂氣機,導致頭部經絡壅滯不通而發為疼痛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頭痛且脹,多呈昏沉緊束感,以額部或全頭為甚,午後加重。
- 兼症:心煩口苦,身重困倦,肢節痠痛,胸悶脘痞,納呆泛惡;或見面目、四肢浮腫,小便黃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病因病位:
- 外因:感受暑濕邪氣,或久居濕熱環境,外邪內侵。
- 內因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;或脾胃素虛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鬱而化熱。
- 病位:首責脾胃中焦,涉及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(如《蘭室秘藏》所言「過在手巨陽、少陰」),濕熱循經上擾,清陽不升則頭痛。
經典論述:
《蘭室秘藏·頭痛門》指出:「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」強調濕熱鬱於膈中,影響經絡氣血運行而致病。
治法方藥:
以「清熱化濕、宣暢氣機」為原則,根據濕熱偏重靈活用藥:
- 清空膏(《蘭室秘藏》):
- 組成: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。
- 方義: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羌活、防風祛風勝濕,柴胡升清透邪,甘草調和諸藥。適於濕熱並重、頭痛劇烈者。
- 溫膽湯加減:
- 基礎方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- 加味:黃連清心火,薏苡仁健脾滲濕;若頭脹甚加蔓荊子、菊花;嘔惡加藿香、佩蘭。
- 其他常用藥對:
- 滑石、通草:淡滲利濕,導濕熱下行。
- 蒼朮、黃柏(二妙散基礎):清下焦濕熱,兼治肢體浮腫。
鑒別要點:
- 與「痰濁頭痛」區別:後者苔白膩、脈滑,無明顯熱象。
- 與「肝陽頭痛」區別:後者頭痛眩暈,脈弦數,與情緒相關,少濕重症狀。
此證多見於長夏暑濕季節,或嗜酒厚味之人,治療需注重分消濕熱,兼調脾胃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