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痿
病證名
濕熱痿為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七,指因濕熱之邪蘊結經絡,損傷筋脈肌肉,導致肢體痿弱無力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濕熱痿之形成,主要與外感濕熱邪氣或內生濕熱有關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脾氣熱」及「有漸於濕」為痿證重要病因;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」,說明濕熱久滯,阻遏氣血,使筋脈失養,大筋拘攣而短縮,小筋弛緩而痿弱,終致肢體痿廢不用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下肢痿軟無力,甚則步履艱難,或見足脛微腫,足趾麻木不仁。
- 兼症:身重困倦、胸脘痞悶、小便短赤澀痛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證候分析
濕性重濁黏滯,濕熱相合,下注於足,故見下肢痿軟腫脹;濕阻氣機則身重胸悶;熱邪下迫膀胱,則小便赤澀;舌苔黃膩、脈濡數皆為濕熱內蘊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
清熱燥濕法
- 主方:加味二妙丸(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防己、萆薢、當歸)。
- 方義:黃柏清下焦濕熱,蒼朮健脾燥濕,牛膝引藥下行兼強筋骨,防己、萆薢利濕通絡,當歸養血活血。
-
健脾滲濕法
- 主方:東垣健步丸(黃柏、知母、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牛膝、陳皮、白朮、蒼朮、防風)。
- 方義:補脾益氣以化濕,兼清熱養血,適用於濕熱兼氣血不足者。
-
清肺潤燥法
- 主方:清燥湯(黃芪、黃連、黃柏、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澤瀉、茯苓、人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黃、升麻、柴胡、五味子)。
- 方義:益氣養陰與清熱化濕並用,針對濕熱傷及肺脾之痿證。
-
通絡利濕法
- 主方:萆薢丸加減(萆薢、防己、木瓜、薏苡仁、秦艽、桑枝)。
- 方義:側重祛濕通絡,適用於濕熱偏盛、經絡阻滯明顯者。
相關鑑別
- 肝腎陰虛痿:以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為主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血兩虛痿:肢體萎弱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瘀血阻絡痿:肢體麻木刺痛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濕熱痿之治療,重在分清濕熱孰輕孰重,兼顧脾胃功能,避免過用苦寒傷陰。古籍如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臨證可參酌調理脾胃以助化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