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熱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感眩暈範疇,首載於《症因脈治·外感眩暈》。此證多因夏秋之交,感受暑濕穢濁之氣,或久處濕熱環境,致濕熱邪氣鬱遏清陽,上擾頭目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熱交蒸,清竅受蒙」,與西醫所稱之熱射病、中暑反應及部分內耳眩暈症有相通之處。
【證候特徵】 頭目昏眩如裹帛,伴頭重脹痛,自汗黏膩不爽;面垢如蒙塵,背部畏寒卻反不欲近衣;煩渴引飲但飲後不舒,小便短赤灼熱,大便或溏滯不爽。重症可見身熱不揚(體溫升高而捫之初覺不顯),耳鳴如蟬,嘔惡脘痞。舌診可見舌質紅而欠津,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;脈象多呈濡數或滑數,右關脈常顯壅滯。
【病機析微】 濕性重濁黏滯,熱性炎上燔灼,二者相合則:
- 濕遏熱伏:阻遏三焦氣機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
- 燔灼津液:煎煉營陰,上擾空竅
- 困阻中焦: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
【治法方藥】 ■ 主治法則:芳化清泄並施,運脾透熱達邪 ■ 經典方劑:
- 人參白虎湯加減:適用於熱重於濕者,石膏宜生用先煎,人參可易為西洋參或北沙參
- 黃連香薷飲化裁:適於濕重熱輕證,可加鮮藿佩、青蒿梗
- 三仁湯合六一散:用於濕熱並重,三焦俱困者
【變證處理】 ■ 若兼肝膽鬱火:加柴胡、黃芩、茵陳 ■ 痰熱上蒙:佐以竹瀝、半夏、膽南星 ■ 暑濕犯心:配合紫雪丹、至寶丹等急開其閉
【藥對配伍】
- 滑石-甘草:六一散基礎配伍,滲濕泄熱
- 白豆蔻-杏仁:宣上暢中,開氣化濕
- 蒼朮-黃柏:二妙之意,清熱燥濕
此證須與痰飲眩暈、陰虛陽亢眩暈相鑒別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濕熱眩暈,當分三焦論治,上焦宜輕清宣透,中焦需運脾化濁,下焦必淡滲利濕。」現代研究顯示,此類證候多見於代謝綜合徵、前庭神經炎等疾病過程中,符合「代謝廢物蓄積-微循環障礙」的病理模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