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腰痛是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腰痛》。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流注腰府,阻滯經絡氣血而成。

【病因病機】

  1. 外感濕熱:長夏溽暑或居處卑濕,濕熱交蒸,侵襲經絡
  2. 飲食失節:嗜食辛辣炙煿、酒酪肥甘,釀生濕熱
  3. 脾失健運:素體脾虛,水濕停聚,鬱久化熱
  4. 經絡壅滯:濕熱之邪下注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,氣血運行不暢

【臨床表現】

  • 主症:腰部酸痛沉重,痛處伴有灼熱感,活動後稍減
  • 兼症: ▸ 身熱不揚,午後熱甚 ▸ 口苦黏膩,渴不多飲 ▸ 小便短赤,大便黏滯 ▸ 女子帶下黃稠,男子陰囊潮濕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

【鑑別診斷】 需與下列腰痛證型相區別:

  • 寒濕腰痛:痛處冷感,得溫則減,舌苔白膩
  • 腎虛腰痛:綿綿作痛,勞則加劇,腰膝酸軟
  • 瘀血腰痛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舌有瘀斑

【治療原則】 以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為基本治法,根據兼證加減:

  1. 濕重於熱:重在化濕,佐以清熱
  2. 熱重於濕:重在瀉熱,佐以利濕
  3. 兼夾脾虛:健脾益氣,標本同治
  4. 久病入絡:佐以活血通絡之品

【常用方劑】

  1. 加味二妙散(《醫學正傳》) ▸ 組成: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防己、萆薢、當歸 ▸ 適用:濕熱下注,腰膝灼痛明顯者
  2. 大分清飲(《景岳全書》) ▸ 組成:茯苓、澤瀉、木通、豬苓、梔子、枳殼 ▸ 適用:濕熱壅盛,二便不利者
  3. 七味蒼柏散(《醫學入門》) ▸ 組成:蒼朮、黃柏、杜仲、補骨脂、川芎、當歸、白朮 ▸ 適用:濕熱腰痛兼腎虛者

【相關疾病】 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:

  • 類風濕性脊椎炎(活動期)
  • 痛風性關節炎
  • 急性腎盂腎炎
  • 腰椎間盤突出症(濕熱型)
  • 腰肌勞損合併感染

【經絡辨治】 濕熱腰痛多涉及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取委中、崑崙等穴
  • 督脈:取腰陽關、命門等穴
  • 足少陰腎經:取太溪、照海等穴

【藥對配伍】

  • 黃柏配蒼朮:清熱燥濕(二妙散基礎)
  • 防己配萆薢:利濕祛濁
  • 牛膝配木瓜:舒筋活絡
  • 梔子配滑石:清熱利尿

本證預後與濕熱清除程度密切相關,若治療不徹底,易轉為慢性過程,形成濕熱夾瘀或濕熱傷陰之複雜證候。